作者:王璐 牟一 罗国金 姚永玲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4-26 8:30:52
选择字号:
盛志勇院士:救治生命讲究理性与科学
 
“如果参加救援的人员缺乏应有的训练,可能会进一步加重伤员的伤情,甚至导致死亡。”已92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盛志勇,曾参加过邢台地震、唐山地震等重大地质灾害的创伤救治工作。此次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有科学理性地救治地震伤员,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死亡率,降低伤残率。
 
理性救灾一人先行
 
4月21日,刚刚在西安开完会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抗感染病科主任医师郑波,还没来得及回家,就接到院里通知,马上赴雅安执行会诊任务。
 
由于无法直接联系郑波本人,记者只好联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党院办副主任史楠了解情况。
 
对于为何院方只安排郑波一人去抗震救治一线,史楠表示,地震一发生,很多医生就主动请缨去一线。“我们现在还有3个医疗队42位医生随时等待出发。”史楠告诉记者,由于抗震前线的情况复杂,只有对医疗团队优化配置,才能避免出现混乱局面。
 
记者了解到,郑波先后在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参与救治伤员,截至发稿前,郑波已在雅安开始对重症病人进行会诊工作。
 
为一线生机倾全力
 
4月21日17时30分,在解放军37医院内,刚刚到达了一支队伍,这是一支集合了数个科室专家的解放军总医院专家医疗队。
 
医疗队队长、解放军总医院医务部主任汪爱勤说,此次到芦山的专家,大都参加过汶川、玉树抗震救灾,具有丰富的地震伤亡救治经验。专家医疗队到前线的最大意义,就是在第一时间给患者最正确的治疗,避免误诊,给危重伤员最大的生机。
 
巡视中,专家唐佩福发现29岁的郑峰辉的伤情在恶化,汪爱勤立即组织集体会诊,发现郑峰辉的最大问题是上呼吸道梗阻引起的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因大量出血,堵塞气道引起窒息。如果不立即建立人工气道,后果不堪设想。
 
18时,一间简陋的病房,专家宋青、黎檀实、张宏、汤力紧急为患者实施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呼吸,吸出近100毫升鲜血。3个半小时的持续抢救终于避免了患者的窒息,病情趋于稳定。21时30分,宋青、黎檀实连夜护送伤员到后方医院。
 
陪芦山走过伤痛
 
成都,对于北医三院抗震医疗队队员肾内科主治医师庄震来说,已经是5年内第三次来这里了。
 
4月20日深夜,庄震背上重重的行囊,又一次来到成都。庄震在心里说,救死扶伤是一名医生的天职,而自己有幸,陪四川走过这段伤痛。
 
21日,经过2小时10分钟的奋战,北医三院骨科医生张志山、普外科医生王港顺利完成雅安震后首例骨科外伤手术。与此同时,医疗队员、神经外科医生孙建军正在另一个手术台同时进行手术。
 
22日上午11时30分,由北医三院抗震救灾医疗队队长骨科主任医师李危石主刀,完成了雅安震后首例脊柱手术。患者是一位老年妇女,由于地震腰椎外伤,腰椎压缩骨折。
 
“21日的工作结束了,很累,但很满足,医疗队收获很大!”李危石在日记中这样写道。21日下午5点多,一场5.4级的余震,让李危石印象深刻,当时,他们在手术室,整个楼都在剧烈晃动,伴有低沉的响声,患者吓得大声哭起来,但全体医护人员都很镇定,没有一个退缩,并安慰患者。
 
“当地的护士都说,你们胆子真大,我为医疗队有这么多好队员而骄傲!”李危石在日记中记下了这几句话。
 
(本报记者王璐 见习记者牟一 通讯员罗国金 姚永玲联合采写)
 
《中国科学报》 (2013-04-26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