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洁尉
2006年建立起来的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现已有1600人的科研队伍,并且还在继续扩大规模。近期,深圳先进院在人才招聘方面面向全球,已招聘300余名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海归。与此同时,该院的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园区建设等方面也引人瞩目。
为何能做得如此有声有色?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的回答发人深思。
调动积极因素 把科研做出新意
近日,针对《中国科学报》记者的发问,樊建平快言快语:“无非是天时、地利、人和。”如其中的地利是毗邻香港;深圳的高新技术产值比北京还高;并且先进院是深圳唯一的国立科研机构,具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地方政府非常支持该院建设和发展。
近期,该院的低成本医疗器械出口非洲50国,此前在国内也已有上千个农村推广此项目。
如今,深圳有10多家企业在生产低成本医疗器械的40多个产品。据外电报道,美国科学院院长拉尔夫·赛瑟罗恩认为,美国原本忽略了低成本医疗的方向,其他国家也没有行动的体现。可见,是中国首先扛起低成本医疗这面大旗,深圳先进院就是旗手。该院已建立起集科研、产业、资本于一体的3个基金,把科研做出了新意。
在科研方面,深圳先进院在低成本健康与高端医学影像、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电动汽车、数字城市与高性能计算等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成果不断涌现,累计争取经费8个多亿。产业化方面,在深圳和上海开辟了4个产业园,在机器人、新能源与新材料、云计算与物联网、生物医药与健康工程四大领域孵化高新技术企业45家,总注册资本15亿元,总市值超过60亿元。
科技不与产业结合没有出路
谈起院地合作,樊建平深有感触。
“要转变观念。”他认为,传统的定位把科学、技术分为两块,然而,科学技术要转变成生产力,则一定要与科技产业紧密结合。院省合作在新形势下更加意义重大,是实现对经济建设作用的主要渠道,因此,它的地位应该得到提高。科研管理工作者如停留在过去观念中就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
樊建平进一步说,研究院所自身要发展壮大,不能老向国家伸手要钱,而要面向产业。他认为,长三角和珠三角就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典型区域。
“科研人员深入产业就有方向,就能把握住市场脉搏。”樊建平说,“在‘象牙塔’里会越做越难。”
科学研究不能忘“本”
建立先进院以来的实践使樊建平体会很深:对中科院来说,院地合作并非可有可无的事,而是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措施。科技成果的转化转移重点在于科研质量,而提高科研质量就是与科技产业紧密结合。因此,研发资金投入应该向院地合作方向倾斜。
樊建平认为,为达此目的,科研管理、科研文化建设方面要有新举措,要有相适应的导向。研发成果发表在《自然》、《科学》还不够,要产业化才行,“关键是能派上用场,论文只不过是副产品”。
樊建平说,发表科学研究文章是为了解决科技问题,不能忘掉科学研究本来的意义。中科院是战略方面军,主要是“打仗”,即解决问题,如果在工厂、商场,到处都是我们的科技产品才足以说明我们做得成功。“因而我认为,在新形势下,院地合作应是国家队的主要使命。”
《中国科学报》 (2012-06-18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