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巧玲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2-4 7:43:43
选择字号:
张晓林:我国亟须打通开放获取“最后一公里”
 
■本报记者 张巧玲
 
“自开放获取正式进入中国,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不仅在中科院获得了快速发展,还得到了中国科技界的积极推动。”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开放获取推介周国际研讨会之后,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张晓林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如是说。
 
张晓林认为,开放获取可以打通科学传播的“最后一公里”,不过当前我们亟须打通这开放获取的“最后一公里”。
 
来之不易的“百团大战”
 
2004年,中科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签署《关于科学与人文知识开放共享的柏林宣言》。
 
从2007年起,中科院正式在全院各个研究所建设机构知识库,要求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将科研成果保存到本所机构知识库,并及时公开发布。目前,中科院已有101个研究所启动机构知识库建设。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还发布了《机构知识库内容存缴与传播权益管理指南》,指导研究所制定具体的开放共享政策。
 
目前,机构知识库已开放存储学术论文24万多篇,2012年上半年下载量超过150万篇次,国外累计下载量超过200次的论文超过20篇。
 
张晓林指出,从保存量、开放量和下载量三个指标看,中科院机构知识库体系已成为国际科研机构中最大的科研成果开放共享平台。
 
在开放出版方面,中科院也在积极推进。根据中科院开放获取期刊平台的统计,中科院出版的开放获取期刊已达180多种。
 
“‘开放获取’已逐渐被整个中国科技界认同和接受”。张晓林表示。
 
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系统调查,目前我国超过700种科技期刊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开放获取。
 
与此同时,厦门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等也在积极试验建设机构开放知识库。
 
让更多人加入开放获取行列
 
今年10月22日,国内主要科研机构和大学图书馆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机构知识库推进专家组”,共同推进机构知识库在我国科研机构的推广。同一天,致力于推广高能物理领域知名预印本知识库arXiv.org服务的arXiv服务工作组正式成立。
 
张晓林告诉记者,当前开放获取已逐步向纵深发展,“科技期刊的开放出版机制不断丰富,开放存储机制也日益广泛”。
 
哥廷根大学图书馆馆长、开放获取知识库联盟主席Norbert Lossau认为,随着建设机构知识库的机构越来越多,它面临的最关键挑战是:虽然各学科的研究人员认同开放获取,但大多数科研人员都没有实际行动,没有将存储作为自己的责任。
 
Norbert还表示,单个机构知识库对研究的价值是有限的,应建立机构知识库网络,充分发挥机构知识库的最大价值。同时,要利用全球化科学信息基础设施正在形成的机会,让机构知识库网络成为科学信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张晓林也认为,应加强认识,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开放获取的行列中,并积极推动机构知识库的网络化发展。
 
政策措施期待细化
 
今年7月17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开放共享政策,宣布欧盟“Horizon2020计划”所资助的科研论文全部实行开放共享。
 
张晓林介绍说,发达国家纷纷把公共资金资助科研论文的开放共享作为重要的科技政策措施和促进开放创新的有力手段,并积极尝试将开放共享政策扩展到科研数据、科研专著、教育资源等领域。
 
“我国政府一直积极支持开放获取,目前需要进一步落实具体的政策和措施。”张晓林坦言。
 
从全国4000多种科技期刊来看,仍只有少数实现了开放出版。根据《2012年中国科协期刊发展报告》统计,2011年中国科协资助的期刊中共有开放获取期刊308种,仅占期刊总数的29.3%。
 
谈及该调查结果,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教授初景利曾表示,我国绝大多数开放出版的科技期刊不允许商业利用,1/3的开放期刊没有具体的使用权利规定。“期刊编辑部最关心的是出台开放出版论文的使用许可政策。相关部门应研究和探索包括各方权益在内的开放出版政策,消除人们对开放产生的疑虑。”
 
张晓林则认为,要推动我国开放获取取得实质性进展,必须尽快出台具体的政策措施,如科研资助管理中对所产生论文的开放存缴要求、开放出版中的各方权益保护等。
 
《中国科学报》 (2012-12-04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