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勉愈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9-9 8:15:04
选择字号:
科学时报:科学教育怎样科学起来

 
10年来,从美国引进的科学教育项目“做中学”虽然在一些大城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更广范围的普及却遇到了教师本身科学素养不够的问题。因为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对科学教育有深层次的理解,有综合的科学知识和能力,而很多科学教师不具备这一素养。
 
暑假期间,北京的一些著名科技场馆常常人满为患,挤满了对科技充满好奇的孩子以及陪同前来的家长。以中国科技馆为例,该馆7月10日至8月20日40天内,参观人次近120万。科技场馆的火爆程度折射出中国家长希望提高孩子科学素养的迫切心情。
 
那么,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科学教育的状况到底如何?科学课是否在用真正科学的方法教授?作为辅助手段的各种科普资源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科学课:探究式教学的困境
 
《科学时报》记者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了解到,我国从2001年开始在小学开设科学课,覆盖面为三至六年级的学生。
 
10年过去,我国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水平与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依然较大。
 
2008年北京市中学生科学素养状况调查显示,北京市中学生科学态度正确的占62.5%,不正确的占37.5%。而据美国科学教育学会2007年公布的数据,大洛杉矶学区中学生科学态度正确的占89.1%,不正确的占10.9%。
 
科学教育专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丁邦平告诉《科学时报》记者,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中美科学课程的教法有本质的不同。
 
在教学方法上,我国的科学课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解为主;而美国中小学科学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我国科学课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长于记忆知识和解答纸面上的问题,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而美国学生则有更强的动手能力,更具创造性。
 
美籍华人科学教育学者成励告诉《科学时报》记者,美国科学课是一种探究式教学,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透彻了解科学过程,逐步掌握科学方法并形成科学精神。美国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重视探究式教学,而我国直到2001年才真正开始强调探究式教学。
 
2001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韦钰将美国的“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引入中国,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实践。该项目以北京、上海等地的小学和幼儿园为试点,针对5~12岁的儿童,强调通过“动手做”的方式学习科学。
 
10年来,“做中学”虽然在一些大城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更广范围的普及却遇到了教师本身科学素养不够的问题。因为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对科学教育有深层次的理解,有综合的科学知识和能力,而很多科学教师不具备这一素养。
 
成励刚刚完成了一份北京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状况的调查报告,他告诉《科学时报》记者,相当大比例的科学教师对探究式教学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如:把“学生自主探究”等同于“教师旁观”;把 “对话”等同于“问答”,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机械式采用“讨论”、“互动”的方法,出现了形式主义的倾向。
 
对此,成励认为,根本出路只能是提高科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但是,我国的教师教育还远远适应不了科学课程改革的需求,因此,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普及。
 
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浪潮
 
美国政府将科学教育定位为美国国家安全和在全球竞争中胜出的战略关键。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9年提出“卓越竞争”计划,以联邦政府拨款的方式鼓励各州积极实施科学教育改革。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于2010年7月公布了新的《科学教育框架(草案)》,并于2011年1月形成最终版本。
 
在国际科学教育改革浪潮的冲击下,我国于2007年开始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修订。《科学时报》记者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了解到,2010年8月,课标组完成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1~6年级)》送审稿。新课标体现了以下特点:
 
首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年级段由原来的3~6年级修订为1~6年级。其次,以“科学素质”替代了上一版本的核心词“科学素养”。第三,将小学科学的课程性质定位为核心课程,以明确其重要地位。第四,与国际标准和评测体系接轨,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多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新课标一方面体现了对国际先进科学教育理念的吸收和借鉴,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国家对科学教育的重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丁邦平表示,由于我国高校缺少科学教育专家,中小学科学教师很难像美国教师那样得到必要的专业支持。这应当引起我国教育决策部门及科学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科普与精英培养
 
除了学校里正规的科学课程之外,校外的科普资源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辅助手段。
 
在我国,如何利用科技场馆对少年儿童进行科学教育,学校、家长、科技场馆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学校应把科技场馆看做“实验室”和教学基地,尽可能多地让孩子们在科技馆内上科学课;家长不应仅仅把科技场馆当做普通的旅游景点,浅尝辄止;而很多科技场馆缺乏高质量的科学教育项目和高素质的讲解人员,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这个问题上,美国的经验值得借鉴。据美国科学基金会(NSF)统计,美国的2000个科技馆中90%设有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各类科学教育项目。
 
成励告诉《科学时报》记者,自1995年美国政府颁布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以来,各科技馆的活动均配合学校的科学教育课程,围绕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给出的教学目的和评估体系来设计项目。由于实现了与学校教育之间的有效互动,美国的科技场馆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科学教育功能。
 
此外,作为科学教育的特色内容,我国还有一些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如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的“翱翔计划”,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大手拉小手”活动等等。
 
对此,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系博士梁冬认为,当今国际科学教育的一个核心理念是:科学教育是面向每一个人的教育,不仅是少数精英、尖子生,还包括普通学生以及残疾儿童。因此,我们一方面需要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学苗子”,同时更要做好面向大多数的科学教育。
 
《科学时报》 (2011-09-09 A3 深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