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方舟子的微博俨然变成了网上的“生活百科”或“生活大调查”,从坐月子是否科学,到火车为什么没有安全带,从煮玉米是不是全谷,到吃西瓜为什么不容易上火?打假斗士似乎有向在线答疑专家“变身”的意思。
其实,方舟子做科普工作已经很多年,前前后后出版过不少科普著作,他说:“我们现在的社会,缺少的是一种专业精神,即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士去做的意识。如果有这样的精神和意识,可能会少一些人上当受骗。”
面对一些生活、健康小常识中的问题,人们在第一时间往往只关注信与不信,却忘记向专业人士咨询,这恰恰给骗子创造了机会。
生活小常识不被重视
方舟子的微博上,最近经常讨论的不再是打假事件,而是一些生活小常识,粉丝和网友们也常常问一些科普知识。
方舟子说:“很多时候,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道理其实并不难理解,但人们却常常陷入误区,这种误区可能是传统遗留,可能是人云亦云,但是很少有人去寻根追底,其实道理并不复杂。”
很多时候,错误的认识并非出现在重要或者前沿的科学领域,反而是常识的缺乏。比如民间广为流传“受创后不能吃发物”等说法。
对此,方舟子说:“中国的传统社会更加注重人文教育和人文环境的培养,不大重视技术专业,并没有系统的专业性的科学培养体系,因此对于一些生活、健康中的小常识,往往就会人云亦云,相信名人、大师之类的。因为老百姓往往觉得,一个人如果在某一方面很厉害,那在其他方面自然也很厉害,这算是通才教育的一种表现。比如医学,中国传统社会的医生,历来是没有专业培养的,有时候连师傅都没有,一些读书人做官不成,读一点医书,就成了医生,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民间有些所谓‘神医’往往是一朝顿悟,便当上了医生。”
自古喜好通才缺乏专才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常识缺乏的社会。一百多年前,传统的中国社会还看不起“奇技淫巧”,然而当今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仍旧缺乏常识?
方舟子说:“首先,传统的影响非常深远,并不那么容易改变,即便是尽最大的力量去推动它转化,也未必尽如人意。其次,我们并非一直都奋勇向前,也走了不少弯路,比如“文革”期间对知识分子的歧视、对知识的错误认识等。其三,改革开放以后,向科学进军,其实是把科学变成了一项群众运动,而非专业运动,这也是我们出现了那么多所谓‘民间科学家’或者‘科学妄想家’的原因,诸如‘谁造出来永动机,破解了哥德巴赫猜想’等,动不动就是惊世骇俗的创举。其四,思想界的传统意识问题,我们的思想界仍旧有传统思想的遗留,对待科学家、工程师等与人文科学仍旧残留着不同的态度。”
专业精神的缺乏,不仅仅是社会,包括教育领域也同样如此,方舟子说:“中国人更多追求的是通才教育,一个人要博学多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才好。像我们所说的博士学位,字面上是指博学的人;而硕士中的‘硕’是大的意思,同样也是指博学。可实际上,西方设立博士、硕士学位,是把科学研究划分得更加专业、更加细化,而不是各方面都知道一点的通才。”
常识本不艰深,然而专业意识的缺乏却成了常识普及的难关。
知识分子参与科普不够
对于树立专业意识,方舟子明白这并不容易,他说:“这不是一个容易看见效果的工作,它需要更多人的参与,做更多的工作,潜移默化才有可能。”
对于普通人来说,最难的是观念的改变。方舟子认为:“对于整个社会的科普工作,最重要的不是教会人们知识,而是培养人们的意识,即对不懂的东西不要轻易下结论,不要随大溜,而是要向专业人士征询。首先应该从教育开始,我们现在从中学就开始分文理科,本科时的专业划分已经很细,可到博士或硕士则又要求博学、全面,这与西方现代教育正好相反。”
这是一个需要更多知识分子、专业人士参与的工作,然而并非所有的专业人士都愿意参与其中。方舟子说:“知识分子应该关注公共事务、社会事务,让公众了解你的工作。从本质上说,知识分子做研究的钱,是来源于公众的,因此有责任也有义务让公众明白你在做的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也就做了科学普及的工作了。而现在知识分子参与得很不够,他们不知道怎样把专业知识讲给非专业的人听,这也说明我们虽然追求通才教育,但并不成功。”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