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国际人才高峰论坛”上炮轰我国现行教育中的“病症”,他认为我国一直没有出现诺贝尔奖得主,涉及到高中文理分班,因为文理分班导致了人才培养水平下降、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也导致了我国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
文理分班的问题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但这次仍然激起了很多讨论,因为教育涉及到国家和个人的前途问题,一点马虎不得。文理分班是否科学值得讨论,但有人认为“中学是否文理分班,是区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个标志”,这就有些偏颇了。
现今的世界上,可能只有中国的高中实行文理分班。但这并不是中国的首创,而是建国初期沿袭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当时,改革是从高等教育系统开始的,国家设置了大量工程、师范、医药、农林等专科学校,以利于快速培养社会急需的不同类别的人才。正是因为高校的分科招生,高中文理分班才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
文理分班,的确为新中国的加速建设弥补了人才的不足。随着时代的发展,文理分班与教育发展规律出现越来越多的矛盾。但如果把文理分班作为中国教育体系的病灶,则只是看到了现象而没有看到本质。对文理分班最大的批评就是,文理分班造成了科学与人文教育的断裂,理科学生人文精神薄弱,文科学生科学精神不足,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但仔细想想,这种现象就是文理分班造成的吗?文理分班大多从高二开始,难道高中两年的分班教育,就会对学生的整体素质造成终生的影响?难道我们的理科学生就有科学精神、文科学生就有人文精神?不见得吧。问题并不是简单出在高中分班的这两年中,而是我们的整个教育系统都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转动,一切以升学率为最终评价标准,在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下,不会有正常的高中教育。通过高考这根指挥棒,高校无形中把高中变成了高校的“预备班”。高校都是分科招生的,高中自然也要“夫唱妇随”了。
在国家颁布的7~9年级的《科学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科学课程要超越学科界限,保留带有结构性的基本内容,注意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技能之间的融通与连接;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将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过程、方法与能力进行结合与渗透,并力求反映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与关联。如果教育工作者能够真正把这些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在上到高中之前,我们的学生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就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科学课程不是升学考试科目,有几个学校认真去完成《课程标准》呢?
没有教育系统的整体变革,我们的学生拖着再大的拉杆箱去上学,鼓囊囊的书包也盛不下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重量。
(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科学时报》 (2008-12-19 A4 周末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