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刁雯蕙 朱汉斌 高雅丽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9-25
选择字号:
超强台风“桦加沙”威力为何如此大?

 

■本报记者 刁雯蕙 朱汉斌 高雅丽

9月24日17时前后,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的中心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3级(40米/秒,台风级),中心最低气压955百帕。

“桦加沙”于9月18日晚8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于9月21日上午加强为超强台风 ,后达到17级以上(62米/秒)的巅峰强度。气象专家表示,“桦加沙”“个头”大、强度强、大风极端性强。

“桦加沙”的威力到底有多大?背后的形成与驱动因素有哪些?对于超强台风,我们的预报能力如何?为此,《中国科学报》邀请多位专家进行了深入解读。

“出身”好、“营养”好、耗散小

《中国科学报》:“桦加沙”有什么特点?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实验室主任、研究员王春在:“桦加沙”属于超强台风级,具有中心最低气压极低、最大风速极大、风圈半径广的特点,且能量密度高度集中。可能对广东沿海构成严重威胁,必须高度重视此次“桦加沙”带来的影响。

《中国科学报》:为何“桦加沙”的强度如此强?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王海平:一是海温高,经过整个夏季的加热,秋季海洋表层温度高,为台风发展提供了充足能量;二是垂直风切变弱,有利于台风维持紧密结构并增强;三是水汽输送充沛,西南季风和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南气流带来了大量暖湿水汽;四是“桦加沙”可能与冷空气相互作用,秋季台风后期若与南下冷空气相遇,会加剧暖湿空气抬升,导致更强降水。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李晴岚:“桦加沙”最不寻常的地方就是它“出身”好、“营养”好、耗散小,各方面条件都非常有利于台风的发展。在登陆广东以前,基本没有遇到陆地高山的阻拦,台风能量损耗很小。台风中心经过巴士海峡时,尽管外围擦过菲律宾吕宋岛,但强度只减小了一点点。

《中国科学报》:近年来影响我国的台风呈现哪些新特征?是否与全球变暖有关?

李晴岚:以往台风在近海的时候,由于海陆下垫面变化、陆地摩擦,台风都会迅速衰减。而近年来,台风在近海衰减速度有变小趋势,台风快速增强趋势明显。我们的研究也表明,沿海登陆的台风强度呈现增强趋势。

王春在:近年来广东经历的台风呈现“数量减少、强度增强”的趋势,是全球变暖背景下,大规模环流调整与海洋能量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必须适应这一新情况,将防御重点从应对“常态化台风”转向应对“极端化台风”,加强应对极端风力、极端降雨和复合型灾害的能力。

现有技术对极端台风预报能力有限

《中国科学报》科学支撑在防台减灾决策中如何发挥作用?

李晴岚:科学支撑的核心在于提升预报精度。如果低估台风灾害,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如果高估,又会过度防御,造成无谓损失。只有准确预报出风雨、风暴潮的强度和发生时间,才能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而预报精度的提升,依赖于数值模式、卫星遥感、海洋观测、资料同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共同发展。

《中国科学报》:目前台风预报主要依赖哪些技术?对“桦加沙”这类超强台风的预报难度大不大?

李晴岚:传统台风预报主要依赖数值模式,而准确的初始场是数值模式准确预报的关键,初始场的构建需要精准的监测数据支持。目前,在远海区域,台风监测主要依靠卫星遥感、海洋浮标观测;在近海,则可利用更精准的雷达和地面观测站数据。随着台风观测数据的不断积累和科研人员经验的增长,统计方法、统计-动力方法也逐渐成为台风预报的重要技术手段。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开始在台风预报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提高预报的精度和效率提供了新途径。

对“桦加沙”这类超强台风的预报难度较大,主要因为超强台风的数量相对较少,相关数据积累有限,难以形成全面且精准的预报模型。同时,超强台风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其发展过程中环境垂直风切变变化迅速,这给准确预报带来了挑战。此外,目前对台风内部结构演变的机理尚未完全掌握,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以提升超强台风的预报能力。

《中国科学报》:台风预报面临哪些技术挑战?应该如何提升预报精度?

王春在:目前,精准预报台风的技术挑战主要包括:对台风快速增强的过程及结构变化的捕捉能力不强;对大气-海洋-海洋之间作用的耦合机制阐释不足,导致台风强度和风雨的预测出现偏差;西北太平洋的观测资料相对匮乏等。

未来,可以发展更高分辨率、全耦合的模型,以更精细地解析台风内核结构;融合卫星散射计、雷达、无人船、浮标等多种平台的观测数据,优化初始场;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改进对台风快速增强的概率判断、结构预报和模型偏差修订;建立更强大的集合预报业务系统,改进扰动方法与后处理技术,为极端情景提供更可靠的预测指导。

《中国科学报》 (2025-09-25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在人类骨骼内部发现微塑料 首个由AI设计的病毒问世
首次揭示深海热液动物“以毒攻毒”的机制 大连化物所研发出首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