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米夏埃尔·格雷策尔: |
三代光伏“领航者” “绿碳”征程再出发 |
|

米夏埃尔·格雷策尔
“‘绿碳杰出成就奖’非常独特,这个奖项名称彰显了绿色制氢、二氧化碳绿色转化技术的重要性,是一个开创性奖项,我相信它将受到全球关注。温室气体转化为有价值的化学品需要绿氢、绿电提供能量。在光伏等绿色发电技术领域,中国正发挥着开拓和引领作用,已成为第三代光伏技术的领军者。我的中国合作伙伴在科技界作出了杰出贡献,许多中国公司也正生产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组件,我们期待来自中国的贡献不断增加。”
《中国科学报》:作为国际公认的第三代光伏技术的开创者,荣获首届“绿碳杰出成就奖”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你认为这一奖项对推动全球太阳能技术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
米夏埃尔·格雷策尔:能够获此殊荣,我深感荣幸、备受鼓舞。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科研生涯的肯定,更是对太阳能转换技术在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中核心价值的巨大认可。
太阳能科技不仅是能源领域的重要分支,更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路径。我相信,该奖项将吸引全球更多优秀的年轻科学家与工程师投身这一事业,共同为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未来贡献智慧。
《中国科学报》:你发明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并极大推动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能突破。在你看来,这项技术走向大规模商业化必须解决的“最后一公里”核心难题是什么?
米夏埃尔·格雷策尔:尽管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实验室效率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但其真正走向产业化仍面临三大挑战——长期稳定性、规模化生产与可持续性。
首先,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能够在实验室条件下短期高效运行的器件,更是可以在实际户外环境中稳定工作数十年、耐受不同气候条件的耐用系统。其次,在大面积基板上保持高效率,是工程化阶段必须克服的制造瓶颈。最后,环境友好性也不容忽视,这些都是影响社会接受度与技术可持续性的关键,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中国科学报》:你的研究跨越化学、物理、材料等多个学科,这种交叉融合被公认是你取得突破的关键。对于希望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青年科学家,你有什么建议?
米夏埃尔·格雷策尔:我建议青年研究者应保持“有意识的无知”,既要有强烈的好奇心,也要有勇气走出舒适圈,不要被学科的边界所限制,主动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获得灵感。要知道,真正的创新往往发生在学科的交汇处。跨学科合作不仅是获取新技术与新视角的途径,更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重大突破。
《中国科学报》:你与中国科学界建立了长期而富有成效的合作关系。据悉,近日你受邀担任太阳能光电转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国际咨询顾问,你如何看待这种跨国科研合作的意义?
米夏埃尔·格雷策尔:这种合作具有极其关键的意义。科学的蓬勃发展需要思想、人才与资源的自由流动。中国拥有众多极具天赋、勤奋且充满智慧的研究人员,他们的贡献对我们团队的科研进展以及太阳能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种合作是互利共赢的。在追求科学真理和应对全球气候挑战的道路上,孤立主义是进步的最大障碍,而开放合作则是我们最有力的手段。
《中国科学报》:数十年来,你始终处于科学研究的最前沿,是如何保持高度的科研热情与创造力的?
米夏埃尔·格雷策尔:我始终认为,真正推动科学进步的是内心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热爱,而不仅仅是追逐热点。做科研要先选择一个真正让你着迷的科学问题,然后投入持久而专注的努力。
同时,要明白坚持与毅力往往比天赋更加重要。探索自然界存在的未知,这本身就能带来纯粹的快乐和巨大满足感,这是任何外部荣誉无法替代的。这种对科学探索最初的热爱,从未因时间而褪色,它推动我继续前行。
《中国科学报》 (2025-09-15 第4版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