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西哥格鲁塔斯·扎布纳洞穴内的石笋。图片来源:MARK BRENNER
大约1200年前,社会冲突席卷了玛雅世界。墨西哥南部、伯利兹和危地马拉境内的遗址见证了人口的减少,雕刻精美的纪念碑和规模宏大的城市被遗弃。又过了约200年,玛雅人基本不再建造巨型神庙。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对导致玛雅文明衰落的确切原因感到困惑。
在《科学进展》近日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科学家研究了古老石笋和当地的降雨记录,试图更深入地了解气候是如何影响玛雅人口的。他们发现,干旱发生时间与玛雅王国人口减少及政治格局重组的时期相吻合,其中一场严重干旱或许对玛雅人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致使他们放弃了一些最著名的城市。
“这是一篇极具分量的论文,加深了我们对干旱如何影响古代文明的理解。”美国哈佛大学的Christina Warinner表示。
为更清晰地了解玛雅文明末期的气候,论文第一兼通讯作者、英国剑桥大学的Daniel James带领团队将目光投向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格鲁塔斯·扎布纳洞穴。该洞穴内矗立着一根石笋,默默记录着几个世纪以来的降雨与干旱情况。
雨水透过洞穴石灰岩顶部滴落下来,携带着雨水、基岩及洞穴岩石中的溶解离子。这些离子与水结合产生矿物质,并一层层沉积形成石笋。在干旱时期,为石笋生长提供水分的地表水往往含有更高比例的氧-18和氧-16。通过分析石笋矿物层中氧同位素的浓度,科学家得以区分干旱时期与稳定降雨时期。
在这项研究中,James和同事对石笋每年积累的样本进行了分析,以在季节层面追踪降雨量的变化。研究人员运用铀-钍测年法,确定了石笋各层形成的时间,并证实公元871年至1021年有连续降雨记录,涵盖了玛雅衰落期。同位素数据则显示,玛雅人至少经历过4次持续数年的严重干旱。
其中,一场长达13年的特大干旱发生在第一个千年之交,也就是玛雅文明衰落的最后阶段。这场特大干旱是过去2000年来尤卡坦半岛持续时间最长的干旱。
Warinner指出,玛雅人依赖雨水灌溉农作物,而当地的淡水储备可能早已枯竭,这导致许多地区缺乏充足的食物与饮用水。“一场持续13年的干旱无疑是灾难性的。”
James补充说,干旱会造成农作物歉收与饥荒,进而给玛雅等级森严的政治体系带来巨大压力。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Christina Halperin表示,新数据还详细说明了许多玛雅人是如何通过迁徙到其他地区,或转向等级制度不那么严格的统治形式来适应这种“新常态”的。即便部分组织走向衰落,其他组织仍能通过重组继续发展壮大。(李木子)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w7661
《中国科学报》 (2025-09-03 第2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