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 谢文燕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27
选择字号: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揭示马尾藻场碳汇形成机制及碳封存能力

 

本报讯(记者朱汉斌 通讯员谢文燕)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胡超群团队在大型海藻惰性溶解有机碳(RDOC)形成机制及碳封存能力精确测算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环境科学与技术》。

温室气体的持续排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海洋碳汇因其巨大的碳封存潜力,被视为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负碳排放途径。长期以来,大型海藻生态系统由于碳汇机制研究有限、碳汇贡献量化困难,未被纳入海洋碳汇的评估范畴。

研究团队以涠洲岛马尾藻场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监测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马尾藻整个生命周期的生物量变化,首次开展了南海马尾藻场RDOC形成机制及碳封存能力研究。结果表明,RDOC是海洋长期碳封存的重要载体,马尾藻通过自身代谢及微生物作用可向海域输送RDOC,其中马尾藻的代谢活动在RDOC形成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马尾藻通过代谢活动向水体释放的溶解有机碳约占藻体碳储量的17.95%,其中高达64.29%的溶解有机碳最终转化为RDOC。

同时,研究建立了精准的马尾藻RDOC碳封存量的估算方法,估算出涠洲岛马尾藻场RDOC的碳封存量约为9.17gC·m-2·yr-1,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技术、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在分子层面进一步揭示了马尾藻释放的溶解有机碳成分及其稳定性。

该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大型海藻在碳封存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为大型海藻碳封存的定量评估提供了新思路与方法。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21/acs.est.5c02913

《中国科学报》 (2025-08-27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3D打印让瘫痪大鼠重新行走 喜马拉雅黑豌豆营养价值获研究认定
捉到幽灵粒子,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运行 血压应控制在多低?新研究给出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