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舰”回收。图片来源:星链官网
■谢鹰
今年7月以来,由埃隆·马斯克创立并运营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旗下卫星互联网星链接连发生大规模网络故障,暴露了高速扩张过程中的技术与运营短板。作为全球最大的低轨卫星互联网服务商,覆盖140个国家、拥有600万用户的星链发生故障,不仅影响民生服务,也对军事通信和商业合作造成冲击,折射出巨型星座的“成长阵痛”。
近期,我国密集发射5批低轨道组网卫星,中国版“星链”建设也渐入高潮。那么,卫星互联网太空组网有哪些风险?应该如何做好保障、确保安全可用?
星链故障追因:核心网软件问题“重复发作”
7月24日,星链因核心网络软件服务故障,导致美国、欧洲等全球6.1万用户断网2.5小时。星链官方承认系“内部关键软件故障”,马斯克致歉并承诺修复。
8月19日,全球服务中断信息聚合平台Downdetector记录到数千份中断报告,影响范围包括美国达拉斯、旧金山及南美、澳大利亚等地。此次故障恰逢T-Mobile推出“星链直连手机”服务次日,严重打击了新业务的市场信任。
星链采用“卫星-地面站-核心网”三级架构,7月故障根源在于“针对地面计算集群的软件升级程序”,因流量重分配过载引发全网瘫痪。这一事件暴露了其核心网软件动态调度能力的不足——低轨卫星过顶时间仅3至5分钟,需实时切换数千颗卫星,软件模块的耦合性缺陷极易引发连锁反应。
尽管星链未官方确认8月故障与7月故障的关联性,但从表象看,两次故障均发生在业务高峰期,凸显核心网对突发流量的容错设计存在缺陷。7月故障后,星链承诺进行“根因分析并修复”,但8月故障的重复发生,说明其软件架构未实现实质性解耦。
可以认为,8月故障是7月核心网软件问题的“重复发作”,暴露了星链在巨型星座调度中的软件架构缺陷。这提示我们,星链需从“航天快速迭代”模式转向“通信级可靠性设计”,才能真正达到电信级服务水平。
如何让中国版“星链”更安全
中国版“星链”的网络采用与星链相同的“卫星-地面站-核心网”三级架构,可通俗理解为一个三层协作的“太空信号系统”。卫星是“移动信号塔”(天基基站+传输节点),既能发信号又能接力传数据;地面站是“超级中转站”(超级基站+智能网关),负责把卫星信号接到地面;核心网则是整个系统的“大脑中枢”,负责“谁能上网”“数据往哪里传”这些关键环节。“星链”的安全性,关键是看核心网和地面站这两部分。
先说“大脑中枢”怎么保安全。一般来讲,核心网的安全秘诀是“多备份、能自愈”。就像给大脑装了“备用零件”,出问题能立刻补上。
一个做法是多地备份“分大脑”。核心网不是一个孤零零的“大脑”,而是拆成3至5个“分大脑”(区域节点)分管不同地区。它们之间可以用加密专线连起来,实时同步用户的上网信息。即使其中一个“分大脑”出故障,倘若毗邻的“分大脑”马上接手,就不至于全网瘫痪。“分大脑”下面还有“小大脑”(边缘核心节点)管着更小的区域。“小大脑”出故障,“分大脑”也能直接顶上,减少问题扩散。
另一做法是关键设备“一主一备”。核心网里分管用户登录、数据路线的关键设备都要一主一备,两套设备实时同步信息。主用设备“宕机”,备用设备在100毫秒内就能接过来,用户根本感觉不到。此外,负责存储用户信息的数据库也要多处备份。
另外,核心网还要做到“智能规划路线,数据丢了能重传”。核心网会和卫星系统联动,提前预知卫星什么时候飞过、从哪里飞过,进而为设备规划最好的信号路线。要是某个“分大脑”太忙,可以自动把部分任务分给空闲节点,避免拥塞。同时,万一数据在传输中丢了或者被篡改,核心网也要抓住卫星飞过的短暂时间,让卫星重传一次,保证数据完整。
再看地面“超级中转站”怎么预防故障发生。地面站是信号从太空到地面的“第一道关口”,它的安全靠“多站点、多设备、多线路”来保障。具体而言有3条原则。
一是一个区域建多个站,避开灾害区。同一个地区可建两三个地面站,分散在不同地方,可避免地震或台风等极端情况发生时全军覆没。另外,重要的“主中转站”要在不同大区域备份,小范围的“中转站”可以一个主用一个备用。
二是设备出现问题,备用的立刻顶上。地面站的天线、信号处理器这些关键设备都要有“备胎”。比如,主天线设备发生故障,备用天线很快就能自动启动;电源更要有正常电网、不间断电源、柴油发电机“三层保险”,就算停电也能保证至少72小时设备不停机。
三是多条数据线,断一条换一条。地面站到核心网的数据线,至少接两条不同运营商的光纤。一条断了,10秒内能切换到另一条;两条都断了,也能靠微波、卫星传送信号,保证“路”永远通。
此外,系统要实时“盯着”地面站状态,哪个站太忙或者出现故障,就自动让卫星把信号转到附近站,避免卫星飞过的时候“没人接信号”。
总的来说,地面站靠“多地多设备备份”守住信号入口,核心网靠“多区域多备用”稳住全局调度,就像给网络装上“双保险”——前端关口断不了,后端大脑垮不了,共同织成一张“末梢抗断、中枢抗毁”的安全网,如此大家用中国版“星链”会更踏实。
从星链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随着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网络人口覆盖率已超过98%,但网络的国土面积覆盖率据估测不超过40%,仍有大量山地、草原、高原、戈壁、沙漠没有网络覆盖。从1G模拟通信、2G数字通信、3G多媒体通信、4G宽带多媒体通信到5G拥有的高宽带、低时延、海量链接,6G需要解决的就是无所不在的覆盖问题。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笔者认为是“卫星互联网”。
2020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次明确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卫星互联网被纳入通信网络基础设施范畴。
此次SpaceX星链系统故障给我们不少启示。马斯克的航天实践堪称对传统思维的颠覆性突破,但面向6G天地一体化无线泛在网络,要提供电信级服务品质,星链在可靠性、稳定性等方面仍需补齐短板。
我国作为“追赶者”,既要深入汲取星链快速迭代、商业闭环的成功经验,也要针对性规避星链在网络安全、服务连续性等方面的教训,秉持成本与可靠性平衡原则,打造中国版“星链”,为我国下一代空天地网络及“一带一路”空天信息之路筑牢根基。
(作者系宇航学会卫星应用专委会委员、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首席卫星专家)
《中国科学报》 (2025-08-27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