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思辉 匡敏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27
选择字号:
秸秆基全生物降解地膜技术增产增收效益显著

 

本报讯(记者李思辉 通讯员匡敏)日前,湖北蕲春县迎来再生稻收割期,千重稻浪随风起伏,一派丰收的景象。

望着沉甸甸的稻穗,蕲春县云杰再生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农户吕云清乐得合不拢嘴。他说:“今年4月,我们在再生稻田里铺上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李强团队研制的秸秆地膜,效果令人惊喜。不仅节省了除草剂、农药和化肥,还可预计增产10%到15%,更神奇的是,现在田里的地膜已经在降解中了。”

“我们的技术核心是‘变废为宝’,让秸秆成为地膜的主角,实现秸秆回收—地膜生产—田间应用—降解还田’的绿色农业闭环。”李强介绍,团队通过秸秆细胞壁超分子构造原位调谐技术,实现秸秆粉末与客体高分子高通量复配,直接将原料成本降低40%。同时,团队还开发秸秆源木质素绿色塑化剂技术,替代传统工业塑化剂,使地膜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等力学性能提升至国家标准的2~4倍,可满足农作物全生长期的田间覆膜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土壤有机质组分,木质素还田后还可显著肥田。据测算,该技术能精准调控地膜降解,周期在40到180天,可匹配不同作物生长周期,既增温保墒,又环保经济,解决了地膜行业的多个痛点。

目前,相关技术已落地云南、湖北、新疆、四川、江苏等多个种植场景,并在水稻、油菜、烟草、甘蔗、棉花、玉米等作物上完成百亩级示范应用,增产增收效益显著。

《中国科学报》 (2025-08-27 第3版 领域)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3D打印让瘫痪大鼠重新行走 喜马拉雅黑豌豆营养价值获研究认定
捉到幽灵粒子,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运行 血压应控制在多低?新研究给出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