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晨)近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方旱作区中低产田土壤健康养护与产能提升协同技术与示范”项目现场观摩暨中期预检查会在山西省寿阳县召开。在半湿润偏旱区褐土千亩示范方现场,项目主持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梅旭荣介绍,团队集成创新了“土壤-地表-冠层”协同调控旱地韧性理论和技术体系,通过深松耕蓄水保墒、有机无机配施微生物养护耕地健康和提升地力、起垄覆膜密植降耗提效等关键技术,配套自主研发的智能农机装备,构建了春玉米深翻垄膜侧播技术模式。
在今年春季遭遇大旱的情况下,该技术集雨保墒效果显著,示范区出苗率达到95%以上,目前玉米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梅旭荣表示,项目组将紧扣土壤健康与产能提升双目标,确保研究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下一步将加强课题间协作联动,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实践深度融合,切实破解产业关键难题。
据悉,该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联合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共同承担。2024年寿阳县遭遇百年一遇的春夏连旱。专家测产结果显示,技术集成示范区玉米平均亩产717.4公斤,较周边农户种植增产20.8%,降水利用率达74%,化肥利用率提高至38.2%。目前,该模式推广范围已达10.5万亩。
《中国科学报》 (2025-08-27 第3版 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