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蒲雅杰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18
选择字号: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
史前蹄兔头骨化石首次现身中国

 

龙担早更新世动物群复原图。叶健豪/绘

本报讯(见习记者蒲雅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崇州天演博物馆联合国际团队,在甘肃临夏龙担早更新世地层中发现一具近乎完整的史前大型蹄兔类动物——中间后裂爪蹄兔相似种头骨化石,为欧亚大陆蹄兔类演化及古生态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远古世界》。

蹄兔是一类稀少而奇特的近有蹄类哺乳动物,生活在非洲及阿拉伯半岛,因体形小如兔、长有蹄状趾甲而得名。此次发现的中间后裂爪蹄兔相似种标本是目前亚洲地区保存最完好的蹄兔类头骨化石之一,也是中国首次发现的几乎完整的蹄兔头骨化石。它具有个体大、颅骨轮廓呈菱形、眼眶极度侧向突出、上颌窦异常发达并侵占眼眶空间、有发育复杂的眶前窝系统等特征。其颊齿齿式完整,上门齿之间具有齿隙,犬齿前臼齿化,臼齿单边高冠。通过头骨与颊齿的形态对比,研究人员确认其归属于上新蹄兔科的后裂爪兽属中间种相似种。

结合高冠齿、臼齿表面黏合质层等特征,研究者认为中间后裂爪蹄兔相似种可能像现代河马一样栖息于水域附近,以草本植物为主食。其头骨形态与一些半水生类群,如长鼻类的豕棱齿象,以及偶蹄类的短足兽相似。以上类群虽然有十分不同的起源,但相似的生活习性促使它们向相似的形态发生平行演化。

新发现的中间后裂爪蹄兔相似种为重建龙担动物群的古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palwor.2025.200998

《中国科学报》 (2025-08-18 第3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NISAR卫星破纪录天线在太空“绽放” 创纪录高温引发异常融冰
微生物可复刻巧克力风味 古菌揭示潜在抗生素宝库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