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一年多前被迫辞任德国基尔大学校长后,著名癌症学家Simone Fulda近日再遭重击。
德国研究联合会(DFG)发布声明,认定Fulda参与的部分学术论文存在“重大过失”,并禁止她在一年内申请DFG项目。
2024年1月,Fulda被指控有25篇论文存在图片造假行为。当时,她承认部分论文存在“技术性错误”,但坚称并非蓄意造假。同年2月,由于基尔大学在德国大学卓越计划竞选中失利,Fulda宣布辞职。
此后,Fulda曾任职的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和乌尔姆大学分别启动调查,均未认定她存在重大过失。但DFG的认定结果完全不同,并对她做出处罚决定。
学术造假风波
2020年10月,Fulda出任基尔大学校长。因身陷图片造假风波,她任职仅4年后便宣布辞职。这成为德国高等教育界的轰动事件。
2024年1月,科学博主Leonid Schneider撰文指出,Fulda及合作者Klaus-Michael Debatin在早期出版物中篡改图片数据。对此,Fulda承认存在搞混图片等错误,但否认蓄意造假。
起初,这些指控并没有引起太大反响。随着基尔大学的3个项目在德国大学卓越计划中全部失败,Fulda被追究责任,关于她涉嫌图片造假的影响陡然上升。
基尔大学申报的这3个大型项目涉及生态学、材料科学,以及与德国基尔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合作的“海洋健康”领域。根据规定,每个卓越计划项目每年会获得300万到1000万欧元不等的资助,持续7年。
这些项目的申请失利,让Fulda在大学内外都不再获得支持,最终她选择辞职。
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科学部长Karin Prien表示,Fulda曾在二人谈话中保证,DFG调查将洗清她身上所有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指控,“尽管如此,她认识到当前的争议不仅对她个人,而且对整个高校都造成了损害”。
有争议的调查结果
相关资料显示,Fulda在出任基尔大学校长前,曾在乌尔姆大学和法兰克福大学工作。她的合作者Debatin曾是乌尔姆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两人都在德国癌症援助慈善机构担任高级职务。
Fulda和Debatin被指控造假,涉及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共同参与的25篇论文,部分论文有其他科学家参与。
随后,乌尔姆大学和法兰克福大学分别展开调查。乌尔姆大学方面表示“无法证明存在重大过失”;法兰克福大学的审查人员认定“未发现Fulda存在相关科研不端行为”。
这一结论似乎还了Fulda清白,但DFG的最新认定结论却不同。DFG称,其委员会认定Fulda的多项工作存在“重大过失”。
DFG委员会主要针对2001年至2019年间11篇获得DFG资助的论文进行了调查,Fulda是其中一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和其中10篇论文的共同作者。
DFG委员会在调查这11篇论文后得出结论:其中8篇“存在客观错误”,其图表存在“未经许可重复使用”“通过局部替换修改以佐证科研结论”的问题。
DFG委员会认为,Fulda在其中5篇问题论文中存在“重大过失”。作为共同作者,她在4篇论文中存在论文造假的事实,1篇则构成涉嫌图片操纵。
根据乌尔姆大学医院2020年的一篇新闻报道,他们当时的一项癌症研究获得了DFG 440万欧元的资助。
受损的科研声誉
对于DFG委员会的一系列认定,Fulda在书面声明和委员会听证中均进行了辩护。
Fulda认为,对于很多指控,原始数据的10年保存期限已过。因此,这些数据不再有效。没有原始数据就无法充分确定是否存在表述错误。
DFG委员会解释说,一些图片错误的部分结论是根据现有图片、出版物数据和认知来源得出的。在遵守良好科学实践规范的情况下,这些重复是不可能发生的。根据委员会的评估,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无需查阅原始数据。
Fulda辩称,这些指控仅涉及“代表性示例图片”,实验后的原始数据都经过检查且是正确的,被指出的错误最多属于“无意混淆”。
对此,DFG委员会表示,这些重复如此明显,Fulda和Debatin作为资深研究人员或通讯作者本来是应该能够发现的。
20世纪90年代末,DFG制定了处理可疑案件的准则。该程序包括DFG总部的初步审查和“科研不端行为指控调查委员会”的正式调查。如果委员会坐实这些怀疑,DFG就必须处理此案并作出决定。
此次对Fulda的决定不属于特别严厉的惩罚,但的确给其科研声誉带来打击。值得注意的是,DFG也表示,最初对Fulda的指控并未全部得到证实,且未认定Fulda存在主观故意。
对于这些错误,Fulda感到遗憾,并已在相关科学期刊上作了更正。她强调,在任何情况下,这些混淆都没有颠覆研究结果或改变出版物的科学陈述。(田瑞颖编译)
《中国科学报》 (2025-07-25 第2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