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7-25
选择字号:
一步到位完成“分离+储存”科学家破解工业粗氢利用难题

 

本报讯(见习记者江庆龄)复旦大学未来能源高等研究院包信和院士、朱义峰青年研究员与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合作,发明了能“吃粗粮”的反相催化剂,让工业粗氢中的氢气精准“存”进液体,使用时再释放高纯氢,一步解决分离和储存两大难题,实现了工业粗氢的直接分离、存储一体化。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能源》。

氢能被视为未来清洁能源的“明星”,但当前超过95%的氢气来自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重整过程,以及钢铁、化工等行业排放的含氢废气。这些氢气也被称为“工业粗氢”,含有大量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统称COx)等杂质。现有的分离提纯技术复杂、成本高昂,这些粗氢资源难以直接用于氢燃料电池汽车等高端领域,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为解决此问题,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聪明”的新型反相催化剂,即基于γ-丁内酯(GBL)/1,4-丁二醇(BDO)相互转化的催化循环,可精准调控粗氢中氢气组分的选择性活化,将其直接以催化加氢方式储存在液态BDO中,再通过高选择性脱氢反应,即时释放高纯度氢气。

这种催化剂能够精准“抓取”粗氢气中的氢气分子,而对COx等杂质“视而不见”。在此基础上,能够将粗氢中的氢气直接储存到BDO中。当需要纯净氢气时,只需对这个“储氢液体”进行简单的催化反应,就能释放出纯度极高、完全不含COx杂质、满足严格使用要求的氢气。

研究团队介绍,该催化剂体系具有3个主要优势。首先,“抗毒”能力强,在COx浓度超过50%、170℃的条件下,催化剂依然能够高效工作,打破了传统催化剂容易因为COx中毒失效的局限。其次,流程简化,新技术一步到位完成“分离+储存”,大幅缩短了流程,显著降低了能耗和设备投资。最后,能够产出高价值、可直接用于燃料电池的高纯氢气。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60-025-01806-9

《中国科学报》 (2025-07-25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学者研究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案例 人工智能在黄石公园下发现8.6万次地震
研究发现调控甜瓜成熟的两个关键转录因子 月壤取水 可产燃料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