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卢睿在B站UP主交流活动现场。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孙滔
2023年6月26日,是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博士生卢睿的人生重要节点。
那是卢睿在南京一家科技公司暑期实践的第一天。当晚在员工宿舍里,他像往常一样刷着短视频,不经意间看到了一个爆火的数学动画视频。这个科普视频是有关一个橙色的火柴人跟一堆数学公式决斗的故事。它其实是在讲数学的发展史,形式很新颖但一部分内容让普通人很难理解。这时候,卢睿看到了一条评论,“我需要一个数学区UP主逐帧分析这个视频” 。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击中了25岁的卢睿。他立刻意识到:往常在微信公众号写数学可能没人看,但剖析这段火柴人动画,必能引爆流量。就这样,他的一个尘封已久的计划在当晚就启动了。他要成为一名科普UP主。
他在暑期实践第一天就翘了班。用两天制作完成并上线第一条视频,播放量在一天内就突破200万——别人一年才能涨粉10万,他半月就做到了。
到今年5月份的时候,卢睿意识到成为百万粉丝UP主不成问题了,于是打算写一篇长文,好好讲讲自己做科普的理念。三易其稿后,他于6月14日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题为《讲数学两年百万粉,我终于实现了这场复仇》(以下简称《复仇》)的文章。他说,他故意用了略显夸张的“复仇”字眼,其实讲的是怎么独立思考、真正成为自己的故事。
“复仇”
考试中的标准答案,以及所谓的人生正道,是卢睿的“复仇”对象。
对于考试的死板,他有诸多切身的感受。在初三一次数学考试中,试卷题目出错了,本来是求解阴影区域的面积却变成了计算微积分。老师当场修改了试题,但他还是按原来的错题强行推出结果,并解锁了朴素的黎曼积分。最后,他却得到了老师一个无情的“叉”。
本来彰显实力的操作却被否定,这给了他很大触动。这并不是最后一次。
大学一年级的微积分期中考试,让他至今耿耿于怀。因为最后一道5分的题比较难,卢睿解题时用了偏数学分析而不是中值定理的方法,助教直接给了一个“大叉”。于是他找到任课老师理论。老师指出,因为没有用到递增条件,肯定不对。
“那您说哪里不对。”他要斗争到底。
就这样,为了这道5分的题目,他和任课老师进行了连续4周、每次至少半个小时的辩论。最终老师给了他3分,因为没能写清楚关于delta的细节而扣了他2分。
他曾把这件事写到了学生节的脱口秀里。
令卢睿愤懑的是,在这些考试中,学生只能按某个指定的模板思考,用课本工具箱里的方法解题。在他的眼里,这些考试考查的根本不是所谓的知识和思维方式,而是在做广播体操,“动作固定、节拍死板,除了符合标准之外,没有任何发挥空间”。
推而广之,他认为这个标准答案的后果是令人恐惧的:人们的思维被限制在了一个闭塞的围栏中,无数各具特色的自我被泯灭了。这些人辛劳忙碌了一辈子,成为随时可被替代的工具人。
早在本科期间,卢睿就勇于公开表达自己的想法。2019年11月,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俗称姚班)四年级的卢睿,发表了一篇题为《浅谈清华学风、课程内卷、特奖与其他》(以下简称《浅谈》)的文章,该文甚至引发了当年社会舆论对内卷的讨论。
“反骨”
卢睿的“反骨”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在很小的时候,他就要争夺主动权,对抗父母的控制欲。为了玩电脑,他自学撬锁,把原配钥匙贴在铝片上,然后用剪刀剪出新钥匙。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他用拖把的木棍端制作了一个传动的机械臂,从防盗网伸进去打开电脑主机,并操作键盘鼠标。他还自学了密码破译算法,破解一个名为“网络爸爸”的儿童上网管理软件。这震惊了父母,导致他们放弃软件管理手段,直接收走了路由器。
回头看,多年以来卢睿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延续了当年的对抗姿态。
不过到了大学,卢睿觉得还是走了弯路。他的大二、大三过得异常痛苦和焦虑。他在高中时期从来没有考到10名以外,但这种骄傲在清华遭受了沉重打击。在第一个学期的电路原理课考试中,距离考试结束还有半个小时,他还没有算出任何一道大题,填空题也空了一半。望着试卷上两个电感、一个电容拼成的电路以及草稿纸上的二阶微分方程,他几乎要哭出来。最后,这门课只拿了个C+。
焦虑随之而来。电路课是重点专业课,想到这个成绩会拖累整个大学的成绩,再想到他可能无缘各种奖学金评选以及保研申请,甚至找工作时也会低人一等,他顿时觉得整个人生晦暗无光,大好前程似乎从此没有了。
这样的打击不止一次,学渣这个字眼开始在这位做题家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抑郁心结也随之而来,“生活中的一切都没有意思,每天睡不着觉、起不来床,回避各种社交活动,和父母打电话时还要打起精神,扮着笑脸”。他开始寻求心理咨询。
他辗转反侧很久后终于想到:为什么要把人生的希望、未来个人的价值都寄托于考试成绩?卢睿开始反思自己的大学生活,自己的大部分烦恼和痛苦原来都是优绩主义带来的。
大四的卢睿在申请季颗粒无收,于是他决定延毕。2021年6月18日下午,延毕一年的卢睿考完了最后一个科目。他站在清华六教ABC三个区的交界处,想起了姚期智对同学们的嘱咐:“相比一个平均成绩很高的成绩单(每门课都是90分以上这种),我其实更希望看到一张有故事的成绩单。它上面或许有B、有C,但是有几个A+。对这几门A+的课程,你知道很多老师都不知道的东西,来到了它的前沿,并且真心实意地喜欢这个学科。”
UP主
“整个视频的一开始,我们的主人公小橙出生在一片虚无之中,突然看到头上飘来了一个1。这个1其实很值得玩味,因为它就是数学世界的源头。当原始人第一次把一个个具体的事物抽象成一个概念,也就是数字1的时候,纷繁的世界就此展开了。”
这是卢睿在2023年6月27日晚上线的第一个视频的解说词。第一次录制,他就展示了讲故事的娴熟——不疾不徐,娓娓道来。
他讲的故事是接地气的。那些数学思想会恰如其分地展示出来。卢睿一直在锤炼自己的科普风格。他在大一就开了微信公众号,开始数学科普写作。
卢睿的母亲是一位初中教师,或许在娘胎里他就在学习如何讲课。中学老师出于省事和锻炼他的目的,让卢睿站上讲台为同学们上课。到了大学高年级,他还加入了答疑坊,成为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为同学们答疑解惑的志愿者。他的讲解基本上都是五星好评。
好的讲解和差的讲解差别在哪儿呢?他认为,好的讲解不会一味图多图难,而是知识点的选取恰到好处,所讲的知识脉络是清晰的。好的讲解总是从一个人生活中的经验出发,一步步牵线搭桥,搭到复杂幽深的新内容,而不是讲者自己都没弄明白让听众费劲去猜。
在讲课这条路上,姚期智先生是他的引路人。卢睿是在大二加入到姚班的。姚期智会把研究思想化繁为简讲给大家,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举重若轻。
卢睿很骄傲的一件事,就是他解出了姚期智的一道密码学中的经典问题:一个山洞中间有一扇带锁的门,只有把锁打开才能通行前后两个山门,如何证明某人有这把锁的钥匙,同时不想给他人看到这个钥匙?
这正是零知识证明的思想,即证明某件事,但不想在证明过程中透露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他把这种讲课的能力归纳为深入浅出——只有深入掌握才能生活化地输出。
他喜欢发散式、娓娓道来的讲授风格,这有点接近数学科普前辈顾森。顾森是卢睿在中学时的偶像之一。他几乎读完了顾森所有的数学科普著作。国外一些经典教材中会有很多“闲话”。卢睿认为,那些“闲话”才是无比重要的,它们真正体现了作者的深刻理解。如今他的科普视频中也会频繁出现这样的“闲话”,他说,“有很多比喻和用词,我都是经过精心考究的。”
纠结
写《复仇》是卢睿的一桩夙愿。作为一个曾在优绩主义内卷中胜出的人,最终被这种主义反噬。痛定思痛,他希望新一代的学生不要重蹈覆辙。
他有着极强的行动力。本来自己当年没做过视频,也不会做动画,更不会剪辑,于是赶鸭子上架,他把准备期末考试的魄力拿了出来,熬了一日一夜,就把第一条视频发出来了。
他足够坚定。2022年底,他就跟朋友说起过自己的科普追求,以及打算做数学科普UP主。朋友劝他,这个赛道太卷,谁关心这事呢?卢睿却坚信自己能达到其他人达不到的境界。
他自认有一些“匪气”,也就是突破既有规则、能够跳出来的思维方式,甚至还会“掀桌子”。如今看来,正是这种“匪气”,让他最初的视频宛如资本家的原始积累,有很多直接的、野蛮的东西。
如今,卢睿到了一个纠结的阶段。他已经博士生四年级,该明确未来的职业走向了。
相对于一个成功的UP主,他的科研生涯略显“乏味”,尽管他已经发表了9篇顶会论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就有3篇,引用次数已经超过870。
他的研究是人工智能的理论方向。令他苦恼的是,很多科研工作功利性太强,而他更喜欢做追问为什么的课题。比如他想知道,人工智能生成的人物图像为什么会多一根手指头,最后他发现这是由于大模型只会在每个位置各自生成,而缺失了整体认识所致。
这样的研究虽然有趣,但不太讨好且不确定性很大,引用次数也不会特别多。
对于物质需求,其实他当下的科普收入已经远远超过博士生的收入。尽管如此,卢睿仍然难以抉择将来是否全职去做科普。
目前人工智能正是蓬勃发展的时期,如果转型,就会有很大的机会成本损失。对于科普创作,如果只是业余兼职,不需太多考虑经济利益,而创作一旦为钱所牵绊,他担心内容会媚俗、动作会变形,最后失去初心。
全职科普还会面临更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他看到有的UP主在名气重压下如履薄冰,甚至出现抑郁症的躯体症状。
还有就是,他一直觉得自己应该站在一线,这样能一直获取最新的知识。他不愿意一味消耗之前的积累。
他完全不担心自己做不好科普,何况他还有很强的经营头脑。之前合作做视频的姚班学弟因为压力退出后,卢睿自掏腰包办了一场科普视频的比赛。那些获奖者就成了他制作视频的合作者。
愿景
在旁人看来,卢睿的纠结或许有点凡尔赛了。
他在清华大学曾选过一门射击课。他发现,当你想瞄准的时候,手腕就会轻微地抖动;当你有意识地用力扣扳机,反而更容易脱靶。所以高手讲究的是,射击要如同走火般地无意击发,慢慢用力,“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扣动扳机”。
这也正是古人论射箭所提及的,“左手如拒石,右手如附枝,右手发之,左手不知,此盖射之道也。”这给了卢睿很多启示,“我感觉很有老子的那种禅味,就是无为而治”。一件事情你越用力去做,反而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如今在做视频的时候,他不再刻意追求播放量和粉丝数,而是秉持了一种比较平和的、自然的心态。
他不再完全依赖流量秘诀。因为他觉得这个世界的有趣之处在于,很多秘诀或经验模板都有测不准效应。
他的心得也屡屡被证明:不被流量裹挟,不被外界审判,以这样宠辱不惊的心态去做事情,反而能做得更好。
他把自己所有的努力视作对抗内卷,也就是对抗僵化模式。人们想要成功,似乎只有参考成功经验;人们都在追求同质化,最终的结果自然就是拥挤不堪,每个人都很辛苦,但整体效果和效率没有提升甚至下降。人生并非只有一条康庄大道。
他的结论是,要成为艺术品,不要做工业品。只有艺术品是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但这个选择需要巨大的勇气,且没有多少前人的经验可循。
其实他在本科时就得到了类似的答案,那就是他在《浅谈》一文的结尾所写的,“做你自己的特奖,就好”。
《中国科学报》 (2025-07-24 第4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