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锐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7-24
选择字号:
获得终身教职后,发表的文章会减少吗
不同学科的论文产出存在差异

 

获得终身教职与某些学术领域的论文产量下降有关。图片来源:Keith Birmingham

本报讯 一项对15个学科的1.2万名研究人员进行的分析发现,在获得终身教职后,学者的研究发表模式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这项7月22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研究指出,所有学科的研究人员在获得终身教职的前一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而在获得终身教职后,其产出因所在领域而产生差异——在生物学等需要在实验室工作的领域,产出趋于稳定;而在数学等通常不需要实验室研究的领域,产出则有所下降。

在美国,终身教职意味着稳定的工作,因此被学者看重。而且,终身教职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才会被终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个“铁饭碗”。

大多数学者都会经历一个固定的试用期,即“终身教职轨道”,之后他们要么锁定终身教职职位,要么稳定就业的希望破灭。

因此,论文合著者、美国西北大学的计算社会学家王大顺(音)团队推断,在确定能否获得终身教职的前一年,研究人员面临着发表大量论文和在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巨大压力,导致学术产出有所增加。

为验证这一推断,研究人员分析了7个数据来源,包括美国大学终身教职和处于终身教职轨道的教职员工的年度就业记录汇编,以逐年跟踪学者的职位变化。每当学者头衔从“助理教授”变为“副教授”时(这通常是已获得终身教职的标志),王大顺团队便会将其认定为获得终身教职后一年内发生的事件。

此外,研究人员还使用来自几个数据库的数据,将这些学者的名字与他们的论文发表记录联系起来。基于此,研究团队能够确定学者在获得终身教职前后5年的论文发表率。

平均而言,在所有学科中,学者在获得终身教职5年前发表的论文数量为两篇,而在获得终身教职前一年和后几年内发表的论文数量为3.5篇。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社会学家Jessica Calarco表示,这一分析说明了为什么这么多学者“在获得终身教职时感到精疲力竭”。该制度对发表数量或被引次数等指标十分关注,而并不强调质量、创新或长期项目,这使得“初级学者面临巨大压力,他们需要做尽可能多的研究,以证明具有胜任这份工作的能力”。

此外,上述统计数据因学科领域而异。研究人员发现,那些通常不在大型团队中工作的学者,在获得终身教职前一年,发表论文数量达到峰值,约为两篇,随后几年内降至1.6篇。而那些通常涉及更大团队和实验室研究的学科领域的学者,在获得终身教职前后一年内发表的论文数量都约为4篇。

研究团队没有深入分析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但王大顺推测,实验室经费和合作模式的差异可能是影响因素。(徐锐)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73/pnas.2500322122

《中国科学报》 (2025-07-24 第2版 国际)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学者研究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案例 人工智能在黄石公园下发现8.6万次地震
研究发现调控甜瓜成熟的两个关键转录因子 月壤取水 可产燃料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