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
今年的春节比往年更加热闹,机器人登上春晚转手帕,DeepSeek国内外刷屏。紧接着,很多人开始思考,2025年究竟该如何应对?
现在还有好公司可以投吗?
最近我被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到底还有好公司可以投吗?从行业内到行业外,大家都非常关心这个问题,甚至有的同行会说不多了。
我一般会很直接地给一个答案,头部基金依然在竞争、抢项目,好公司也依然很多。优质项目也许从原来的20家在抢,变成六七家在抢;从融资金额来说,可能从以前创始人想要金额的10倍,变成了今天想要金额的3倍。
但从我们同事每年投资总金额的角度来说,全市场里值得投的好公司数量,至少还有10~15倍以上。这永远不是一个好公司够不够多的问题,而是投资人能不能投到的问题。
不管别人如何评价大环境,对我们来说始终都是能否把每一分钱投好。
如今,企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体,这意味着科技企业的地位会提升,但责任也会更大。
没有企业是靠预测周期生存的,而是把自己管理好、积极应对周期才生存下来的。对于企业家来说,最能把握住的是企业自身循环,这是由企业自身的战略定位、管理进步、风险控制、创新发展带来的。
所以不管市场有多好,也有企业不太好;不管市场有多坏,也有企业比较好。
长期主义终将赢得回报
近期,我们有不少被投公司成功上市,这给了我们很大的触动——好的公司还是需要足够耐心。
比如,2024年9月,上海合合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合信息)在科创板成功上市,这是一家每年有4亿元以上稳定利润的公司。
我们在2011年就投资了合合信息,陪伴着这家公司成功穿越了移动互联网的潮起潮落,并在硬科技时代不断迭代、自我突破,从最初的互联网工具产品供应商转型为智能文字识别和商业大数据行业的领军企业,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这些真实的上市事例告诉我们,真正有内生增长动力和创新力的企业终将胜出。
虽然现在市场大环境确实有点难,但我们还是觉得只要公司好,它们的价值最终会体现出来。
另外,投后也非常重要。这里面的核心是长期陪伴,在关键节点赋能创始人;在不同融资阶段,理解各个投资人的不同诉求,在博弈的过程中帮助公司解决一系列棘手问题。这才是财务投资人存在的意义,才能辅助一家创业公司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对未来的四个判断
第一个判断是,全球产业链会被拉长。一方面,中国的很多产业客观上已经是世界高峰了,我们有优势;另一方面,我们不要陷入盲目横向对比,而是要集中火力从“点”突破。
第二个判断是,出海的底层逻辑是1+4+1。“1”是中国企业出海的第一要素就是在本行业里已经厮杀到头部地位,至少可以进前五名,出海是现有业务的延展。否则盲目出海,只会把自己置于更大的风险中。“4”是四项核心要素,分别是传播品牌、战略定力、端到端没有短板、组织管理能力。最后一个“1”是从出海的第一天开始,企业就要有与对方长期共赢的意识。
第三个判断是,“如果要做世界一流企业,事情反而‘简单’了”。纵观企业成长过程,伟大的企业都要经历七道分水岭,走对三道就是及格,走对五道就是成功,走对七道就是伟大。
其中,第一道分水岭是行业选择,即需要选在一个足够大的行业,有成长性,并且与经济大势吻合;第二道是如何在同业竞争中做得更好,有完善的企业竞争战略;第三道是有意识建立并持续优化运营系统;第四道是打造一个有价值观和使命感的团队;第五道是企业有没有持续探索、创新、创造的能力;第六道是能否在架构、制度、文化上,让企业形成一个整体;第七道是企业与社会的关系。
我们的投资团队在这几年逐渐完成了系统化从移动互联网时代到硬科技时代的认知迭代和团队升级,让正确的人做正确的投资。
第四个判断是,尊重时间,尊重经营。在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这十几年里,我们见证过很多赛道的起落,当年很多明星创业公司,最终活下来的比例并不高。不少公司会陷入“资源陷阱”,把原本需要10年做成的事极速压缩到两三年。所以最近涌现出不少优秀的“慢公司”,一些曾经看似笨拙的商业决策,恰恰是今天成功的关键。
创新企业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跌宕起伏的;企业发展不是短时博弈,而是需要在短跑和中长跑的节奏间不断适时调整,这也是长期主义的关键。
我看到,很多创始人在从早期走向成熟的成长历程中面临了包括技术迭代、政策变动,甚至是恶性竞争等在内的多方面考验。面对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日子,他们最终顶着巨大的压力迎难而上,带领团队披荆斩棘,翻山越岭,站上新高度。我们近距离陪伴并见证了这一切,不禁为中国创业者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打动。在这些时刻,我深刻体会到在中国进行早期投资的意义所在。
最后我想说,身心如一,真实坦诚,保持乐观和谨慎,同时怀有敬畏之心,把自己变得更好,来对抗2025年的未知。(作者系经纬创投创始合伙人)
《中国科学报》 (2025-05-12 第4版 科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