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5/11 23:10:36
选择字号:
强国之路与“双一流”建设模式创新研讨会在上海师大举办

 

5月9~10日,“强国之路与‘双一流’建设模式创新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设置开幕式、主旨报告、学术报告三大板块及“期刊面对面”交流环节,涵盖14场专题报告,与会学者围绕“双一流”建设模式创新、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体系重构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为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范式贡献智慧方案。

开幕式上,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结合上海师范大学办学实践,在致辞中提出“坚守师范本色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新文科研究范式”“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等主张,强调要“以问题为导向回归学术本真”。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联盟秘书处副秘书长、北京大学社科部副部长郭琳从哲学社会科学转型视角切入,提出在人工智能时代重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范式,并分享了联盟聚焦交叉融合、推进科研范式变革的实践经验。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顾红亮系统介绍了上海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图谱,并着重介绍了上海在学科布局优化、人才培养改革、科研生态构建三大领域的突破性举措。

研讨会现场。图片由上海师范大学提供

  ?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瞿振元以“‘双一流’建设的新定位与新使命”为题进行分享。他指出,教育强国建设提速提标的背景源于对国家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双一流”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性意义。高校应聚焦优势学科、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同时注重学科动态调整与稳定性平衡,通过综合改革激发内生动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党委书记郑庆华介绍,同济大学正以“三化”(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为总体思路,推动学科建设与学科内涵升级同济大学以“1+N+1”行动计划为框架,做强人工智能本体学科,赋能土木、环境等传统学科智能化升级。

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聚焦综合性“双一流”高校改革痛点,提出三大路径:构建开放学科生态,加快布局新兴交叉学科,打破专业壁垒;破解师资短缺困局,呼吁优研扩容与博士生培养模式革新;重塑评价体系,探索立德树人可量化指标。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在报告中直面师范教育体系的核心矛盾,指出当前师范院校在“双一流”建设中面临的困境,并基于“强国必先强师”的战略逻辑提出重构学科评价、建立教师教育学科新范式、打造教师培养共同体以及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四大破局方向。

教育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从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三重维度阐释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强调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双一流”建设需聚焦教育强国六大特质,即思想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持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

下午的学术报告环节,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振天,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刘殿文,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史静寰,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党委、组织部长朱军文,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范国睿,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所副所长周江林,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教育部智能教育实验室主任袁振国,结合具体实践探索,围绕教育强国战略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展开深入探讨。

本次研讨会特别设置了“期刊面对面”交流环节,邀请《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教育发展研究》等知名教育学期刊主编及编辑分享经验。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鲱鱼“迷路”,美味难求 科学网2025年4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实验室制造出首枚“黑洞炸弹” 氧化物-氧化物界面催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