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过多年长鲱鱼被捕捞后,年轻鲱鱼无法找到传统产卵地。图片来源:PICTURE PARTNERS
鲱鱼作为一种富含油脂和营养的鱼类,深受广大食客喜爱。5月7日发表于《自然》的研究显示,在大量“老鲱鱼”被捕捞后,年轻鲱鱼竟然“迷路”了,无法找到传统产卵地,导致这种美味的产量急剧下降。
一个多世纪以来,全球最大的鲱鱼种群每年都会迁徙到挪威南部海域产卵,而渔船只需在此等候即可丰收。但2021年,只有“几条”鲱鱼抵达那里,渔民空网而归。他们不得不航行数百公里才能捕获相同数量的鲱鱼。“这相当戏剧化,我们需要找到答案。”挪威海洋研究所渔业生物学家Aril Slotte说。为此,他与同事开展了研究。
在遥远的地球北端,成年鲱鱼每年在挪威最北部的峡湾过冬,然后向南游1300公里到默勒地区繁殖。沿岸渔船在此装满渔获,直至鱼群进入挪威海,来自几个国家的大型渔船则继续捕捞,最终,剩下的鲱鱼再返回北方。
由于每年鲱鱼产生的经济价值高达数亿美元,因此挪威等国数十年来一直密切监测其数量、分布和捕捞情况。研究人员分析这些数据后发现,2020年后,大部分鲱鱼不再在默勒附近产卵,而是在南下途中停留在距默勒800公里的挪威罗弗敦群岛附近。他们注意到,抵达默勒的多为年长鲱鱼,而年轻鲱鱼多在罗弗敦附近的新地点产卵。
20多年前曾有渔业学家提出,不同代的相对丰度的变化会影响迁徙模式,因为年轻、较小且缺乏经验的鱼倾向于跟随年长、较大的鱼进行长途旅行。如果周围的老鱼较少,那么一些或大多数缺少领导力的年轻鱼类可能会去别的地方。但该想法此前从未在野外得到明确验证。
Slotte认为,这似乎正是现实中发生的情况,而人类难辞其咎。渔船偏爱捕捞体形更大、价值更高的年长鲱鱼,而后者更倾向于迁徙至国际水域,那里有更多的船队等待拖网捕捞。此外,还存在过度捕捞的问题,2017至2022年间,各国捕捞的鲱鱼比研究人员建议的多出40%。
但德国约翰·海因里希·冯·杜能研究所的Patrick Polte并不完全认同产卵地转移源于世代间“知识”的丧失。他指出,气候变化或环境波动可能也发挥了作用,而这种转移发生时海面温度较高,鲱鱼或许因此选择在较冷的水域产卵。对此,Slotte反驳称,过去即使温度变化,鲱鱼仍定期在默勒附近产卵。
这种干扰可能在其他具有社会性和迁徙习性的鱼类种群中重演。“我们视之为一个警示。”Slotte认为,减少危害的一种方法是让渔业管理者限制老鱼捕捞,维持种群年龄结构的平衡。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Slotte预计,在挪威海域实施此类捕捞方案还需要多年的规划、研究和讨论。
与此同时,生态系统可能会发生更多变化。虎鲸等捕食者可能会追踪至鲱鱼新产卵地,以鲱鱼幼鱼为食而随洋流北上的濒危海鸟种群则可能面临食物短缺。尽管谜团已解,其影响仍将持续扩散。(蒲雅杰)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8983-3
《中国科学报》 (2025-05-12 第2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