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春瑶在课堂上。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王一鸣
“这老师太会整活了!”在南开大学的校内论坛上,一条关于计算机学院“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课程的讨论帖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
“我是国际象棋国家大师、国家运动健将、一级裁判员、心理咨询师……钢琴、手风琴、架子鼓、竹笛……都会点!我的主要科研成果是俩娃……”在计算机学院这门课程的新生课上,一段自我介绍视频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
这段“快闪”式视频出自该校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宋春瑶之手。视频一出,课堂气氛瞬间被引燃。校内论坛上的学生们议论纷纷:“豪玩癌玩”“×××为主播送上火箭”“我配上这个课吗”……
科研路上的“大爱”导师
在学校官网上,宋春瑶这样幽默地介绍自己:“仰卧起坐式”卷,需要强力的学生来push推我。“就是一直卷,卷不动就躺一躺再卷。”她解释说。
“宋老师特别拼,早出晚归是常态,经常在实验室里睡觉。”宋春瑶的博士生祁荣博回忆,某次,已经到了大年三十,宋春瑶还在改他们组的论文,由于快到会议论文提交的截止时间,在别人都在置办年夜饭时,宋春瑶几乎忙了一整天。
在祁荣博眼里,宋春瑶不仅自己是个有能量的人,也是能给予别人巨大能量的人。
“刚读博的时候,我特别焦虑,感觉什么都学不明白。”祁荣博说,他原本做好了迎接“更努力”这种说教的心理准备,没想到宋春瑶却安慰他,“你现在打牢基础最重要,别急,慢慢来”。
祁荣博本是一个典型的“i人”(内向的人),生活简单,宿舍、食堂、实验室三点一线。宋春瑶鼓励他多参加学生活动,还拉着整个“师门”每周组织一次羽毛球比赛。“通过打球,我和大家慢慢熟了,学术交流也更自然了。”祁荣博说。
宋春瑶的研究方向是智能推荐系统。她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动引导式推荐系统”力求让人工智能学会精准推荐,引导用户探索更符合他们期待和需求的内容。
她带学生也是一样,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宋老师从不命令式地布置任务,而是先听我们的想法。她总告诉我们不要有畏难心理,做成什么样都由她来‘兜底’。”祁荣博说,正是这种充分尊重学生、愿意设身处地理解学生处境的做法,让大家工作起来更有动力。“她真的是我们的‘大爱’导师。”
在这种“仰卧起坐式”节奏中,宋春瑶在被学生推动与推动学生里“有氧运动”、稳步前行。目前,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4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培育项目等两项,获得各类奖励表彰十余项。
“我们课题组今年已经发表了6篇高水平论文。”祁荣博说。
“整活”:拉近师生距离
在新生课上设计“快闪”式自我介绍,这并非宋春瑶的一时兴起,而是她观察到不少同学刚刚迈入大学,还处于比较迷茫的状态,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怎么让新生们更专注?宋春瑶开始研究“00后”喜欢的表达方式,并注意到其他老师制作的招生宣传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于是,她结合自身经历,自己剪辑视频,尝试带动课堂氛围。“如果他们对老师感兴趣了,也就能对课程感兴趣。”
不仅如此,在新生期末考试前,宋春瑶还给他们准备了幸运饼干。学生咬开饼干后,会发现里面藏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各种祝福。宋春瑶说,这门课每年大家分数都不算高,“希望学生图个吉利,也给他们一点动力”。
这些“整活”动作大大激发了新生们的参与感和亲近感。“我希望新生不要怕我,敢于向我问问题。”渐渐地,宋春瑶在学校“破圈”,不仅是班上的同学,许多对C++有疑问的同学也都愿意向她发消息提问。
宋春瑶记得,有名大一新生非常喜欢在网上向她提问,每次宋春瑶都耐心回应,但心里却有疑问——为什么他的问题不是课堂内容?“后来,我在研讨课上见到他,才知道他不是我C++课的学生。问他为什么发消息,他说‘给所有老师都发了,只有你每次都及时回复我’。”这种意外的交流让宋春瑶感受到了一种肯定。
说起宋春瑶多元的兴趣特长,博士生廉亚红评价道:“作为宋老师的博士开门弟子,我觉得她是典型的‘六边形战士’,是‘宝藏导师’。”不少同学也好奇:宋教授怎么还是国际象棋国家大师?那么多技能怎么学的?
“六边形战士”成长之路
“我小时候就是对什么都感兴趣、什么都想学的孩子。我小学二年级时,在去学手风琴的路上路过少年宫,看到了招生海报,爸爸问我要不要学象棋,我说学。”宋春瑶回忆说。
在父亲的鼓励下,9岁的宋春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名。通过她的刻苦训练,小学五年级时,她进入国际象棋国少队,与职业棋手一同训练,成为队内少有的在校生棋手。高一时,凭借几次在全国比赛的优异成绩,她获得了国际象棋国家大师(即国家运动健将)称号。
在兴趣的驱动下,宋春瑶还陆续学过电子琴、钢琴、手风琴、架子鼓、竹笛,也尝试过开飞机、潜水、跳伞等极限运动。“有时论文看不动了,就去弹琴或看别的书,当作休息。精神放松一点后,再回到科研上。”对于自己丰富的标签和技能,她笑着说:“我感觉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是‘没心没肺’的人,不太怕失败或做不好,我想做就会马上开始。”
如今,虽然已经是两个孩子妈妈,宋春瑶的生活依然丰富,通过培养孩子学棋,顺手考取了国际棋联国家教员证和裁判证。她认为,自己之所以敢于不断尝试,是因为父母不给她任何限制。“我对什么感兴趣,父母就支持我尝试,即便没有做好,他们也不会苛责我。自己当了家长后,才觉得这件事挺难的。”
正是这种支持和爱,构成了她对事物好奇和探索的底气。如今,她在努力成为那个托举他人的人——和她的学生、孩子一起,“仰卧起坐”、一路前行。
《中国科学报》 (2025-05-06 第4版 高教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