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珩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应用光学家) |
在科学实践中培养人才 |
|

王大珩给学生上课。
■胡晓菁
王大珩深知人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希望,人才是国家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人才出现断层,培养中青年科学家刻不容缓。1994年,王大珩在一次专家座谈会上表达了要在实践中培养人才的观点。他认为,国家培养的人才必须是科学上的将才、帅才,既有远见卓识又有组织才能,要让他们挑重担,在科学实践中成长。
作为应用光学家,王大珩总是想方设法促进光学科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希望多培养从事光学科技工作的人才,使得我国光学事业后继有人。王大珩从事光学工作半个多世纪以来,培养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为中国光学事业的长远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有很多有意思的小故事,反映了王大珩要求学生“谦虚谨慎,求知求是”的态度。
曾担任长春理工大学校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姜会林是王大珩的博士研究生。他常说,导师教会自己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有严谨治学的学风。姜会林记得,1986年初,他将博士论文《光学系统设计的经济效益问题》交给老师审查,在论文中,他结合光学工业的实际问题和光学设计发展的需要,提出用“信价比”评定光学设计经济效益,以及解决方案。
这是一个当时在光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王大珩对姜会林的想法十分赞赏,用了一周左右给出了修改意见。姜会林拿到意见一看,老师竟密密麻麻写满了六页稿纸。王大珩提出,姜会林在文中引用的国际专家的观点有误,责成他务必要做出新的论证。姜会林有点犯难:这个论证涉及的范围太广、难度很大,且临近毕业、时间非常紧迫,怎么能做得出来?
但姜会林相信和佩服老师的判断。在王大珩的督促下,他额外花了半年时间,找出了性能与公差间的非线性关系,丰富了新的经济公差理论。王大珩看到后倍感欣慰。
这段经历令姜会林受益一生。后来,在姜会林当老师时,他常常想起王大珩的教诲,对学生要求也十分严格。
王大珩说:“我在大学时,受到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严济慈等名师的教诲。他们不但教给我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我怎样为人。”王大珩常常告诉学生,比做学问更重要的是做人。在学术问题上没有长幼尊卑,他尤其不同意导师在学生的论文上署名这一学术界惯例。他认为,老师给学生提出了一些建议,但没有重要贡献的论文,绝不应该挂名。
1995年,王大珩获得了首届“何梁何利基金奖”,并获得了100万元奖金。他毫不犹豫把这笔钱的大部分捐给了中国科协,以设立“王大珩光学奖”,奖掖后进,促进我国光学科技事业的发展。他对青年学子的爱护和关怀,培养人才的心情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学高级工程师)
《中国科学报》 (2025-04-11 第4版 印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