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4/10 22:02:40
选择字号:
学者成功推动三种濒危报春苣苔回归原生境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园艺中心高级工程师宁祖林团队和生态中心恢复生态学团队研究员刘慧等,成功推动怀集报春苣苔(Primulina huaijiensis)、红花报春苣苔(P. rubella)和封开报春苣苔(P. fengkaiensis)三种濒危报春苣苔实现回归原生境。近日,相关成果发表于《全球生态与保护》(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报春苣苔属植物对不同喀斯特洞穴及洞穴微生境的适应性。研究团队供图

  ?

喀斯特洞穴是生物多样性和特有性的热点区域,受人为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许多洞穴植物面临着极高的灭绝风险。如何在原生洞穴就地保护这些特有植物的同时,寻找其它可能的替代栖息地,成为当前洞穴植物保护亟待解决的问题。

报春苣苔属(Primulina)植物是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植物类群,由于喀斯特的“孤岛”性质,大多数报春苣苔属植物都是分布范围极为狭窄的特有种,通常仅限于喀斯特地区特定的微生境中,许多物种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亟需抢救保护。

怀集报春苣苔、红花报春苣苔和封开报春苣苔是喀斯特洞穴典型濒危种。其中,怀集报春苣苔野生个体数量仅剩3株,被评估为极危(CR);红花报春苣苔已经野外灭绝(EW);封开报春苣苔现存种群约500株,被评估为易危(VU)。

为了复壮怀集报春苣苔种群、重建红花报春苣苔种群、探索喀斯特洞穴植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研究团队在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和广东省科技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下,对上述三种报春苣苔属植物进行了跨洞穴和同一洞穴不同微生境的交互移植-重植试验。

研究团队通过持续监测回归种群的生长状况,并对其存活率、表型、光合效率、抗氧化酶活性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将三种报春苣苔移植至气候条件相似的异质洞穴“弱光区”种植,其生长表现较好;光照强度、相对湿度以及土壤养分是影响它们生长的核心限制因子。

该研究为岩溶洞穴区域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路径:在优先原生洞穴就地保护的同时,可选择生境相似的喀斯特洞穴作为迁移或回归的栖息地,构建天然种质资源库。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gecco.2025.e03531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迄今最完整植物单细胞图谱问世 “大鱼”潜入1100米深海,点亮一颗星
柔性衣壳影响帕金森病病理蛋白体内传播 科学网2025年3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