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科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4/10 23:06:01
选择字号:
大风袭来,注意安全!

 

2025年4月10日10:30,北京市气象台发布了全市大风橙色预警,这是近十年来首个大风橙色预警,预计4月11日17时至12日20时将出现极端大风天气,伴随强降温和沙尘活动。具体而言,全市平均风可达6级,平原地区阵风9-11级,延庆、昌平、门头沟、房山、怀柔、平谷、密云等区的阵风11-13级,山区局地阵风可达13级以上。

好好的春和景明,怎么就有了大风了?其实北京的气候就是这样的,总结起来:春季干燥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晴朗凉爽,冬季寒冷干燥。不光北京,北方大部分地区春季都是干燥多风的。

为什么我国北方地区春季多风?主要还是因为春季中纬度地区南北温度对比明显,南方已经热起来,温度动辄上30度,而更北方的西伯利亚地区还没有完全解冻,夜间温度降到零下10度以下还是常态。一般而言,两个地区之间的温度对比越明显,中间部分的气压差和风就越大。比较而言,冬季和夏季南北方虽然也有温度差,但是不像在春季挤压的这么厉害。另外,春季是过度季节,冷暖空气交替频繁,冷空气动辄南下,与暖空气相遇,就容易形成极端大风。

华北平原地区西边和北部都是高原和山区,冷空气翻过山沿着地形往下冲,在平原地区没太多阻挡,就容易形成大风。另外,当气流由开阔地带进入狭窄地形,如山口或高楼之间的狭窄通道,风速会骤然增大。在城市中,高楼之间的狭窄地带也会因“高楼风廊”效应导致风速骤增,出现局地强的阵风。北京的延庆、昌平、门头沟、房山、怀柔、密云、平谷等西部和北部高海拔山区,由于地形“狭管效应”的影响,可能出现局地13级以上的强风。

冬春季节,在我们头顶8~10公里的范围内,是西风带中风速最强的区域,我们称之为西风急流。西风急流中的风速可以达到每小时200公里甚至更高,相当于17级及以上的大风。当中纬度地区的气旋扰动和天气系统发展时,经常会形成高低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将高层西风急流中的动能向低层传播,从而增强低层的风力,有助于局地大风的增强。

大风还容易给我国北方地区带来沙尘天气,历史数据统计表明,我国全年超过7成的沙尘天气出现在春季(3月至5月),其中最频繁发生的月份是4月,其次为3月和5月。其动力条件还是因为春季冷暖空气交替频繁,气旋活动较频繁,风速大所致。

过去这个冬季,北京的降水严重偏少,几乎没有像样的下雪天气。此外,大风的日数也比常年更多。在更强的北风作用下,南方的水汽很难到达华北地区,导致华北地区更加少雨和干旱。这种特殊异常的变化,目前尚不确定是否与气候变化有关,或者与局地环流的异常有关,例如西伯利亚高压的异常和气旋性环流的变化等,这些问题还需要科学家进一步深入研究。

不可否认的是,极端天气事件正变得越来越频繁,最近几年华北屡屡出现破纪录的天气,如2023年的暴雨和今年年初的极端大风和寒潮天气。这次的极端大风天气是否意味着区域气候发生了异常,是否已经逼近了临界点?这些问题同样需要深入的研究。1月17日在《npj气候与大气科学》的最新研究论文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北半球冬季的大型波动会显著增强,这会使中纬度地区的天气过程变得更加极端,并且维持时间更长。看起来极段的大风寒潮天气,似乎在全球变暖里能找到肇事的根源,这表明气候变化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正在加剧,这值得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

大风天气可能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首先,大风对交通的影响尤为显著。飞机的起降容易受到大风的影响,尤其是在强侧风的情况下,起降过程会变得非常危险。例如,2020年,土耳飞马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800飞机在伊斯坦布尔降落时遭遇大风,速度过快导致飞机冲出跑道,撞上防护墙后断成三节,造成3人死亡179人受伤。1999年,台湾省中华航空公司一架MD—11飞机在香港地区机场着陆时遭遇强侧风影响,导致右机翼撞击地面而折断,飞机翻滚出跑道边,造成3人死亡212名受伤。

其次,大风也会对高铁出行造成很大影响。虽然高铁本身能够在大风中运行,但大风容易将塑料布、彩钢瓦、风筝等物品刮起,落在铁路接触网上,导致短路或受电弓故障。例如,2021年5月1日,京广高铁在河北定州市附近的一段接触网被异物挂住,导致京广高铁交通中断,多辆列车晚点。事后调查发现,肇事者是被风吹起的农用地膜。风力过大时,甚至可能将列车吹倒。2007年,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大风口,深夜里刮起大风,导致一列行驶中的火车被吹倒,造成列车脱轨,造成重大伤亡事故,南疆铁路被迫中断行车。据估计,当时的最高风速可能已经达到了17级。

当然,北京这个周末的风速并没有那么强,但即便如此,在城市中我们仍需高度警惕。城市里建筑多,人口多,活动丰富,大风有可能导致高层建筑阳台落物容易砸到行人,此外,户外的施工脚手架、外墙材料等,在大风天气下也容易发生危险。因此,出门时一定要防范高空坠物。

关于这次大风,人民网公众号发布文章的标题是“别出门!别出门!别出门!”所以我给大家的建议也是尽量不出门或者少出门。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柔性衣壳影响帕金森病病理蛋白体内传播 科学网2025年3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古代岩石为罗马“小冰期”提供新证据 科学家将手机图像传感器变为反物质相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