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
	碎屑锆石颗粒记录早期地球环境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Mathieu G.A. Lapotre团队通过对碎屑锆石微结构进行分析,揭示了变质沉积岩的古环境。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地质学》。
	沉积岩记录了地球表面的演化历史。然而,成岩作用、风化作用、构造变形与变质作用的改造,使得对地球最早期环境的解读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
	研究团队发现,存在于10亿年前的沉积岩中的碎屑锆石颗粒,如今仍能完整保存其搬运历史的原始信息。于是,他们系统记录了现代陆相环境及独立确定搬运历史的显生宙沉积岩中,现代锆石砂粒的微观结构特征。统计分析表明,微结构组合可用于判别碎屑锆石颗粒的搬运环境。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锆石微结构,成功解析搬运历史独立存在但约束较弱的前寒武纪变沉积岩。碎屑锆石颗粒保存着尚未开发的早期地表环境记录,将砂粒微结构分析的适用范围拓展至地球历史最初时期。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30/G53712.1
	《细胞》
	细菌管状网络在昆虫共生中的作用
	法国国家农业食品与环境研究院的Anna Zaidman-Remy团队揭示了细菌管状网络能够在昆虫共生中引导碳水化合物。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细胞》。
	共生现象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在生物适应和进化中起重要作用。为了研究支持宿主和共生体之间代谢交换的机制,研究人员分析了细菌Sodalis pierantonithem与以谷物为食的谷象属昆虫之间的联系。研究人员利用体积电子显微镜发现,内共生体产生复杂的膜——管状网络,连接细菌并大大增加它们与宿主细胞质的交换表面积。原位高空间分辨率化学分析表明,管状糖富含碳水化合物,而碳水化合物是细菌为宿主生成营养物质的主要底物。
	该研究表明,细菌已经趋同进化出类似的“生物策略”,通过增加膜界面来增强营养获取。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5.10.001
 《中国科学报》 (2025-10-31 第2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