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竹(左一)与团队成员讨论患者病情。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王敏
提起系统性红斑狼疮,很多人会心生恐惧。近日,一项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由中国团队主导的临床研究成果,首次明确了利用体内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可行性,为复发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带来了希望。
“此次治疗的5名患者恢复情况非常好。目前,我们仍在密切随访追踪她们的身体状况。”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风湿免疫科教授陈竹向《中国科学报》介绍。
红斑狼疮的治疗困境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核心特征是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导致多系统、多脏器受损,其中肾脏损害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这种疾病常见于15至44岁的育龄期女性。
长期以来,系统性红斑狼疮始终缺乏根治疗法。现有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疟药、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等,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临床症状、降低疾病活动度,但仍面临两大关键问题。
“一是部分患者治疗应答不佳或病情反复发作;二是长期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超过30%。”陈竹说,因此,临床迫切需要安全有效的新型治疗方案。
近年来,CAR-T疗法在细胞免疫治疗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简单来说,就是采集人体的T细胞,在体外进行基因工程改造,使其变成具有‘超能力’的CAR-T,再回输到患者体内,从而精准识别并消灭异常的致病细胞,实现治病目标。”陈竹说。
2021年,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教授Georg Schett在国际上首次将CAR-T疗法应用于复发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研究成果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相关研究显示,一名治疗后的患者致病性B细胞在一周内被清除,病情迅速得到缓解。
“这是自身免疫疾病治疗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陈竹介绍,论文发表后,国内外多个研究团队纷纷推进CAR-T疗法的临床研究,并多次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中取得进展。
然而,CAR-T疗法仍面临一系列挑战。“CAR-T疗法根据细胞提取来源分为自体CAR-T和异体CAR-T。自体是采集患者自身的T细胞,异体则使用健康捐献者的T细胞。采集后的细胞都需要经过体外改造这一关键步骤,工艺复杂,制备周期长。并且患者在治疗前还需要接受化疗清淋预处理,大幅增加了感染风险。”陈竹说,这些因素严重限制了CAR-T疗法的推广。
除了以上原因,更现实的问题是“天价”“用不起”。截至目前,获批上市的自体CAR-T疗法每针价格均在百万元左右。
几小时在体内生成CAR-T
几年前,国际医学界尝试将体外制备CAR-T“搬到”人体内进行,并探索出两种技术路线,分别是利用脂质纳米颗粒和病毒颗粒作为载体,使CAR-T在患者体内直接生成。
2024年,陈竹与国内企业合作,筹备基于脂质纳米颗粒体内CAR-T疗法的临床研究。体内CAR-T疗法的一大挑战是靶向性,即脂质纳米颗粒只能精准到达指定的T细胞内,而不对其他细胞产生影响。
团队在前期技术攻关的基础上解决了靶向性难题,使用一种新型靶向CD8的脂质纳米颗粒制剂“HN2301”。“你可以把HN2301制剂想象成一个微型快递盒,外层包裹着能精准识别CD8+T细胞的‘导航’系统;内部装着核心指令,包裹编码CD19-CAR的信使核糖核酸。当HN2301通过静脉注射进入患者体内后,‘导航’系统会精准找到CD8+T细胞,将核糖核酸送到细胞内部,生成具有杀伤力的CD19-CAR T细胞。”陈竹解释说。
在前期动物实验获得良好数据的基础上,项目陆续通过学术和伦理审查,今年2月正式启动临床研究。此次接受治疗的是5名复发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女性患者,年龄31至46岁,病程最短的7年,最长的已有18年。其中,4名患者已发展成狼疮性肾炎。
研究结果显示,在首次注射2毫克小剂量制剂6小时后,患者血液中就可以检测到CD8+CD19-CAR T细胞,说明T细胞被迅速改造了,并且很快在体内发挥了作用——B细胞水平降至给药前的10%。紧接着,研究团队将制剂剂量调整为4毫克。在注射6小时后,患者体内的CD8+CD19-CAR T细胞比例达到峰值,B细胞实现完全耗竭,且清除状态持续至第7至10天。
“这一过程非常高效,几个小时内就完成了,超出我们的预期。”陈竹说。而体外CAR-T疗法要完成同样的治疗,至少需要一个月。
此外,在安全性方面,5名患者仅出现短暂发热,且在24小时内逐渐恢复正常状态。同时,患者也未出现神经系统毒性、肝肾功能损害或血液系统损害等严重不良反应。
期望更多患者“用得起”
那么,体内CAR-T疗法何时能惠及更多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呢?陈竹强调,基于脂质纳米颗粒的体内CAR-T疗法目前仍处于一期临床试验阶段,因此只适用于部分患者。比如,至少经过两种以上传统治疗方法无效或多次复发的人群。
“接下来的几个月,我们将持续密切随访5位患者,进一步观察治疗效果,并且加强安全性监测。”陈竹介绍。
目前团队正计划纳入更多患者,探索优化输注剂量与治疗方案。“比如,患者的最大耐受剂量是多少?能否通过增加给药次数进一步强化疗效?同时,尝试将这种疗法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等其他难治性自身免疫病。”
陈竹认为,从技术原理看,体内CAR-T疗法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使其比传统体外CAR-T疗法更易实现规模化应用。未来,一旦通过大规模临床试验并获批,很可能成为狼疮患者,尤其是难治性患者的常规治疗选择,甚至改变狼疮治疗的整体格局。
实际上,国际上多家生物医药公司已经转战体内CAR-T疗法赛道。陈竹预测,未来如果能以“药物现货”形式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应用,有望使百万元治疗费用进一步下降。届时,将有更多患者“用得起”。“我们的目标是为更多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提供低成本、低风险的高效治疗手段。”陈竹说。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56/NEJMc2509522
《中国科学报》 (2025-10-28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