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卉 刘疏影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21
选择字号:
校企合作如何从“形式参与”走向“实质共育”

 

■郭卉 刘疏影

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已成为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为深入了解校企合作育人现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高校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新机制研究”课题组于今年3月开展全国专项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048份,其中包括教师问卷3807份、高校管理者问卷650份、企业问卷591份。调查从合作育人方式、合作动因、障碍、支持体系及合作能力等维度展开,旨在为破解协同育人瓶颈、提升人才供需契合度提供研究支撑与决策参考。

合作现状:范围拓展但深度不足

调查显示,教师参与最频繁的合作活动是推荐学生实习、走访企业、推荐毕业生就业,以及与企业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实践。高校主要通过共建校企实践基地、邀请企业人员举办讲座和授课、联合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等方式引入企业资源。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参与度也在不断加深,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实习实践、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师资交流等方面。但在课程共建、教材联合编写、教师挂职锻炼等深层次合作方面,校企双方参与度均偏低,这反映出当前校企合作的深度与稳定性仍有待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约一半合作中有行业组织介入。这类组织发挥了信息服务、搭建交流平台、宣传奖励优质项目及项目执行监督等功能,逐渐成为重要支撑力量。

总体来看,校企双方对合作成效普遍满意,尤其是企业人员的满意度超过八成。绝大多数高校与企业均表达未来深化合作的意愿,仅不足1%的受访者表示可能减少合作。可见,校企合作空间依然广阔,但如何由“多”转“深”,是亟待破解的问题。

动因分析:育人导向下的合作驱动力

多元主体均展现出强烈的合作意愿。高校的合作动机主要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科专业建设、提升学院声誉和社会影响力。企业更看重提升创新能力、储备高质量人才、响应政策号召以及顺应行业发展趋势。相比之下,出于短期用工需求或获取政府资金与优惠政策的动机明显变弱。这反映出企业正突破短期逐利取向,逐步将参与高等教育纳入长期发展战略。教师的合作动机则兼具内在与外在双重导向:既注重通过合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也期望借此增加科研成果应用机会和经济收益。

促进因素方面,政策支持、市场环境以及资源吸引力均起到了关键作用。校企双方普遍认同政府在资金补贴、权益保障和信任建立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师则更期待企业在实践环节提供更多支持,同时希望学校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中认可合作育人成果,并减轻在企实践期间的教学与科研任务负担。

总体来看,高校以教育使命为核心,企业重视创新与战略发展,教师则需兼顾学生成长与个人发展。这些差异化诉求共同塑造了合作的复杂动因。

瓶颈透视:合作落地的三重阻碍

目前,校企合作落地仍面临部分现实阻碍。

第一,校企交互受阻。调查表明,教师、高校管理者及企业管理者均认为最突出的障碍在于缺乏稳定的沟通协商机制,合作往往依赖人情关系维系,稳定性不足。高校普遍认为企业的实习资源和导师供给有限,企业则反映合作学生留企率低、高校资源开放度不足。

第二,支持体系薄弱。虽然校企双方普遍在战略层面签订协议,并形成共同愿景,但在利益分配、知识产权归属、资源投入比例等方面缺乏完善安排。在沟通协调方面,双方对设立常态化联络机制和专门管理组织重视不足,使合作缺乏制度保障。总体来看,企业在战略、管理和沟通协调等方面的执行情况优于高校。

第三,合作能力不足。校企双方虽普遍认同合作的重要性,但在协调能力与资源优势方面仍存在短板。尤其是高校对自身科研、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的匹配缺乏信心,难以精准把握产业的真实技术难题和人才需求。教师在建立和维持稳定合作关系、协调沟通以及解决合作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尤为薄弱。

这三重瓶颈相互交织,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制度化与长效化。

破局路径:多主体协同的机制构建

破解瓶颈,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协同发力。

在政府层面,一是通过专项资金、税收优惠等方式降低企业合作成本;二是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知识产权归属、学生安全责任划分和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权责边界,为合作保驾护航;三是发挥协调引导作用,依托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和新兴信息技术,搭建校企合作信息平台,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供需对接服务。

在高校层面,要健全校院两级协调机制,推动跨院系资源整合;要改革教师评价激励体系,将课程开发、实践指导和技术服务等纳入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要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并减轻其教学科研工作负担;还要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保障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知情权和发言权,推动校企形成持续互动、相互赋能的合作关系。

在企业层面,要将合作育人纳入发展战略,把人才培养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企业要主动开放岗位和导师资源,提供系统性、长周期的实践机会,并深度参与课程开发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推动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同时,要建立内部激励机制,将员工参与校企合作的贡献纳入绩效考核和职业晋升体系。此外,应注重企业文化和行业规范的融入,通过讲座、研讨和实践项目,引导学生理解行业趋势和职业标准,提升人才培养的契合度和前瞻性。

深化协同育人不是一人之力,而是多方共建的成果。只有政府、高校和企业形成合力,才能推动合作从“形式参与”走向“实质共育”,为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注入持续动能,为国家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作者分别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生;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高校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新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VJA230009〉阶段性成果)

《中国科学报》 (2025-10-21 第3版 大学观察)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神秘宇宙“斑点”究竟是什么? “向上生长”的芯片,突破摩尔定律限制
地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达创纪录水平 太阳上也会下雨,科学家找到原因了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