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甘晓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20 21:26:42
选择字号:
十年一剑,中红外太阳磁场观测“利器”启用

 

10月17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举办“用于太阳磁场精确测量的中红外观测系统”(AIMS)研制总结暨未来科学规划研讨会。

自2015年启动研制以来以来,AIMS课题负责人、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邓元勇带领团队,历经冷湖选址、核心技术自主研发、高原施工,攻克设备采购受限、缺氧、低温故障等重重困难。科研团队以“十年磨一剑”的执着,建成全球首台太阳磁场精确测量中红外观测系统,填补了国际中红外太阳磁场观测的空白。

《中国科学报》从此次会议上获知,AIMS望远镜已从建设阶段正式转入科学产出阶段。

AIMS望远镜塔楼。国家天文台供图


挺进太阳探索的“无人区”

“我们不做国际上已有、自己只能当‘老二老三’的设备,追求的是原创突破。”投身太阳物理前沿,邓元勇有一种开拓者的决心:“别人没做过的,我去做,不怕失败。因为不失败的东西,人家早就做成了。”

实现太阳磁场的精确测量,正是他心中那座最值得攀登的科学高峰。

太阳磁场是驱动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剧烈活动的“能量总开关”,其精确测量是理解太阳乃至恒星物理的核心,也是预警空间天气的关键。20世纪末,学界认识到,仅靠提高分辨率“看得清”远远不够——就像用高清相机拍照,只能看清太阳磁场的“样子”,却无法准确测量其“强弱”,尤其是那些微弱却至关重要的磁场。

为此,邓元勇团队自2005年起便前瞻性地探索红外波段观测。传统太阳望远镜多集中于可见光,团队瞄准了8~14微米的中红外“大气窗口”。在此波段,大气扰动影响更小,成像更稳定,有望实现前所未有的磁场测量精度。

直面地面中红外观测面临探测器敏感、背景辐射强等巨大挑战,2014年,团队正式提出AIMS望远镜,并获国家重大科研仪器项目(部门推荐)支持,于2015年启动研制。

“只为取得高水平的原创成果,抢占太阳物理领域的科技制高点。”邓元勇初心明确。

纯“手搓”,原创仪器

AIMS望远镜实现了太阳磁场直接测量方法的突破,通过12.3微米中红外波段观测,利用超窄带傅立叶光谱仪直接测量塞曼裂距,将磁场测量精度提升至优于10高斯量级。

邓元勇介绍:“AIMS望远镜核心部件全面国产化,望远镜采用离轴光学系统设计,红外光谱和成像终端(含探测器芯片)及真空制冷系统等全部部件均为国产,体现了我国天文仪器的自主创新能力。”

技术负责人、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王东光介绍,偏振测量是揭示太阳矢量磁场的关键技术,团队在可见光波段已有四十余年的深厚积累。

然而,在AIMS望远镜中,他们面对的是全新的挑战,12.32微米中红外波段的偏振测量技术在国内尚属空白,国际上也鲜有报道。

团队不得不从零开始,研发所需的光学元件。深入调研后,他们最终确定CdSe晶体作为理想的偏振光学元件,又逐步摸索出一套完整的加工工艺。“刚开始用传统工艺抛光时,表面划痕累累。”王东光说,“通过不断改进,我们才最终得到了理想的偏振片。”

“又回到了那个亲手造仪器的年代。”团队与当年前辈们从采集原材料、手工打磨元件起步的创业期有了类似的经历。这样跨越时空的境遇仿佛一种无声的传承,敢为人先、自力更生的科学精神延续下来。

与此同时,团队研制出国内首台用于中红外波段的椭偏仪检测系统,开发了国际最大口径的CdSe波片,为我国未来中红外偏振测量技术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此外,AIMS望远镜还配置了8~10微米的终端成像系统,是我国首个在该波段观测的天文设备。

落户冷湖,艰辛超乎想象

身处冷湖赛什腾山顶,常年与星空为伴的王东光仰望银河横亘天际,星光如海,内心深受震撼:“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壮丽的星空,那一刻,所有跋涉都变得值得。”

为寻找适合中红外波段观测的理想台址,国家天文台团队历时多年踏勘青藏高原。2018年,冷湖进入视野——这里空气极度干燥,冬季水汽中位值低至2.1毫米,清晨大气稳定,是红外波段观测太阳的绝佳之地。2019年7月,团队决定将AIMS望远镜落户冷湖赛什腾山。

就算知道通往理想之地往往格外艰难,邓元勇也曾这样问自己:“天文学家还怕苦吗?”

但冷湖的艰辛,远超想象。当时山上尚无道路,连车都上不去,全靠科研人员徒步攀爬。2020年基建开工、2022年底主体建成、2023年初进入试观测,作为冷湖天文基地首个签约落地的国家级项目,团队开启了“从零建站”的艰难历程。

团队成员、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包星明回忆,他们曾经历过零下几十度的严寒、每秒近30米的狂风曾把活动板房吹转90度,厕所被冻成冰坨;一吨水运上山要160元,用水成了奢侈;高原缺氧、山路险峻,车辆常因塌方受阻,科研人员徒步六公里、攀爬近900米高差是家常便饭。

科研团队选址时留影。国家天文台供图

  ?

撑过“至暗时刻”

2022年6月,AIMS望远镜主体运抵冷湖,进入关键调试阶段。但设备在低海拔测试时性能良好,可一上高原,光学质量却大幅下降,远未达标。

团队成员、90后科学家沈宇樑回忆:“整整两个月,我们反复排查装调、应力、环境因素,甚至拆解全部组件,毫无头绪。”每天清晨上山,深夜返回,进度停滞的压力让他们进入令人焦虑的“至暗时刻”。

沉浸于探索之中,他们也自得其乐。在零下15℃的环境中进行光学干涉测量,团队不得不开着风扇搅动空气,旨在为消除局部热对流,保证气流稳定。沈宇樑笑言:“鼻涕流出来直接冻住。”一张三人鼻涕结冰仍专注测量的照片,后来被他发给女友,换来一句“哈哈哈”。

真正的突破来自坚持。2022年9月底,问题终于锁定:低温导致粘接镜片的胶体收缩,引发镜面微小变形。团队迅速将设备运回西安,在低温环境下更换耐寒胶体,重新装调。2023年4月,改进系统通过测试,具备再次上山条件。

此后,在望远镜与傅立叶光谱仪对接这场“看不见的战斗”中,他们又迎来“最紧张的时刻”——光束不可见,对准全靠间接测量与反复校准。

2023年7月15日,首次成功接收到太阳光谱图像,所有人紧绷的心弦终于松弛,开心地笑出了声。王东光拍下一张“初光”照片,成为项目最重要的里程碑。“那天我兴奋得一晚没睡。”她说。

此次研讨会上,王东光回顾这张照片时,不禁哽咽落泪:“经过AIMS望远镜的历练,我们具有迎接任何挑战的勇气!它磨炼了我们的心力,那是攻坚克难的信心、解决问题的耐心、面对压力的恒心、不怕吃苦的决心。”

2023年7月,AIMS系统的关键设备光谱仪装调完成,现场的工程师们看到第一幅光谱图时,难掩内心的喜悦。国家天文台供图

  ?

据项目团队介绍,在为期2年的调试及试观测期间,AIMS望远镜已经积累了一大批有价值的科学观测数据,有望在太阳三维大气动力学、耀斑物理等前沿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部分数据分析和科学研究成果正在整理中。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神秘宇宙“斑点”究竟是什么? “向上生长”的芯片,突破摩尔定律限制
地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达创纪录水平 太阳上也会下雨,科学家找到原因了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