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17
选择字号:
速读

 

题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二次创业”及其四个突破口

作者:胡升华

出处:《科学文化评论》第21卷第4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1970年由北京南迁合肥后,在举国体制下形成的办学优势条件和社会影响几乎丧失殆尽。该校在合肥“二次创业”、再次崛起是新中国教育史、科技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案例。

本文结合档案资料和口述史料,考察中国科大“二次创业”提法的来历及起始点,提炼出了对学校长远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四方面工作,认为它们在中国科大“二次创业”中起到了突破口的作用。

一是1973年,中国科大在离开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将近两年后,重新回到中国科学院系统,理顺了学校归口、体制、办学方向等重大问题,为“二次创业”奠定了最根本的基础。

二是1973年,学校决定从1963级、1964级、1965级的毕业生中选拔100人调入学校,经过继续培养提高后担任教学工作,统称为“回炉班”。这在极端特殊的情况下,恢复了教师队伍的自身造血功能。后来的1978至1980年,共派出102名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用了大约十年的时间,中国科大完成了教师队伍的基本建设,为“二次创业”取得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师资力量基础,也造就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大中青年教师蓬勃兴旺的景象。

三是中国科大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本科生教学获得了巨大成功。除了良好的考生质量外,这主要依赖于学校重视基础课教学,让最好的老师教基础课;重视课程设计和教材建设;本科生学制五年,专业课程学完后,还有一定的时间在课程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拔高。

四是1977年,高校教育和科研秩序刚刚恢复,中国科大校领导和加速器专业一班人抓住时机,推动“电子同步辐射加速器”项目建设。这个项目可以视为中国科大“二次创业”在科研工作上的一个跃升。项目不仅建成了一个大型设备、带动了学科发展、培养了一批专家,也是中国科大抢占“国家科学”高地的一个突破,为后来学校科研工作,“聚焦重大基础性、战略性科技问题,加强前瞻部署和系统布局,推进重大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国科学报》 (2025-10-17 第4版 文化)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向上生长”的芯片,突破摩尔定律限制 地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达创纪录水平
太阳上也会下雨,科学家找到原因了 高温电催化甲烷高效协同转化发现新途径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