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球科学》
对流层生物质燃烧和深对流对平流层气溶胶的扰动
美国普渡大学的X. Shen团队研究了对流层生物质燃烧和深对流对平流层气溶胶的扰动。10月13日,相关论文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
平流层通常被认为是稳定的,只有极少的垂直混合。然而,深对流可以输送对流层以上的低空物质。
研究组通过原位单粒子测量发现,在2022年野火活动活跃季节,在对流层顶上方4公里的大气层中,直径0.1~1.5微米的平流层颗粒物中有高达90%的碳质-硫酸盐混合粒子。研究显示,约43%的平流层碳质-硫酸盐颗粒来源于生物质燃烧。
这些化学结构复杂、有机物富集的粒子进入平流层后并非保持原状,而是形成了同时包含对流层与平流层组分的混合体系,这表明平流层气溶胶层受到扰动。
研究组认为,气候变暖背景下野火频次与强度的持续增加,以及深对流活动的加剧,可能促使更多生物质燃烧产物进入低平流层,从而对臭氧化学过程和辐射强迫产生重要影响。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61-025-01821-1
《美国医学会杂志》
心脏搭桥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高但负担较低
德国慕尼黑大学的Christian Hagl团队开展了心脏搭桥术(CABG)后新发心房颤动(AF)的长期持续监测。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
为验证CABG后一年内新发AF发生率高于现有文献的假设并评估新发AF负担,研究组在德国两个心脏外科学术中心进行了多中心队列研究,纳入198例患有3种冠状动脉疾病或左主干疾病且无心律失常史的患者,他们进行CABG期间接受了可插入式心脏监护仪的长期连续心电图监测。
入组患者中,95例在术后一年内出现新发AF。第一年的新发AF负担中位数为0.07%。第1~7天为3.65%;第8~30天为0.04%;第31~365天为0%。有3例出院后新发AF发作时间超过24小时。
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该研究中CABG后新发AF的发生率高于既往报道,但这些患者的新发AF负担非常低,特别是在30天后。目前的临床诊疗指南建议相关患者考虑长期口服抗凝剂,而极低的新发AF负担则对该指南建议提出了质疑。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01/jama.2025.14891
《中国科学报》 (2025-10-17 第2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