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雪芹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3-10
选择字号: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分析水溶性有机碳湿沉降趋势

 

本报讯(记者崔雪芹)近日,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潘月鹏团队的博士生曹静基于北京郊区137个雨水样品的测试数据,系统分析了水溶性有机碳(DOC)湿沉降的时间演变趋势及其与有机碳(OC)排放的关系。相关论文发表于《大气环境》。

DOC的大气沉降与河流入海OC通量相当,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气候模式中被普遍忽视。据估算,全球降水碳库约0.5吉吨,在数量上相当于“碳失汇”的1/3。然而,以往的全球降水碳库估算主要依据短期观测实验,且缺乏中国观测数据,估算结果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该研究所是亚洲较早开展大气降水DOC沉降研究的单位。2007年至2008年的观测结果显示,DOC是华北降水OC的主要成分(颗粒态OC占比21%),其沉降量处于全球测量范围的中间位置。过去10年,随着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OC排放量迅速下降,降水DOC沉降如何响应OC排放的变化尚不清楚。

2016年至2020年,潘月鹏团队在我国典型区域开展了大气成分干湿沉降综合观测。研究发现,当前华北降水DOC浓度水平已低于10年前的观测结果,但仍然高于全球平均值(p<0.05)。2017年至2020年观测期间,大气降水DOC浓度和沉降量均下降了近60%。这一下降趋势与华北OC排放量和北京大气OC浓度的年际变化趋势一致,反映了华北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的重要影响。

该研究有助于理解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所引起的大气成分变化,对评估全球大气降水碳库的大小及时空演变趋势至关重要。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atmosenv.2022.119030

《中国科学报》 (2022-03-10 第3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科学家发现罕见掩食脉冲星 企鹅粪便是南极气候“隐形调节器”
全球变暖少于1.5°C,海平面也会上升 地球冰箱爆表!专家:警惕成发展最短板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