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卫发布《2019年世界疟疾报告》称 |
全球可能无法实现抗击疟疾关键目标 |
|
世界卫生组织说,在预防、发现和治疗疟疾方面取得的进展,使一些国家能够消灭这种疾病。
图片来源:Edwin Remsberg, VWPICS/SPL
据新华社电 世界卫生组织日前发布的《2019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全球抗击疟疾的行动在过去10余年里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近年来进展缓慢,可能无法实现一些关键目标。
报告指出,2000年至2015年期间,全球疟疾负担大幅减轻,越来越多的国家迅速向零疟疾目标迈进。2018年,有49个疟疾流行国家报告的病例数低于1万例,27个国家报告病例不到100例,均好于2010年的数字。
然而,近年来全球在减少新增疟疾病例方面进展已放缓。据估计,2018年全球疟疾病例仍有2.28亿,相比2017年的2.31亿略有下降;疟疾的全球发病率从2010年的每千人71例下降到2014年的每千人57例,但到2018年仍徘徊在相近水平。
同时全球疟疾死亡率下降的速度也放缓,2016年至2018年间的死亡率下降速度低于2010年至2015年间,且2018年全球疟疾死亡人数的2/3为5岁以下儿童。
报告显示,全球疟疾病例仍高度集中在非洲。2018年,世卫组织非洲区报告的病例数占全球总数的93%,全球病例一半以上来自尼日利亚、刚果(金)、乌干达、科特迪瓦、莫桑比克和尼日尔六国。
基于近年来的趋势,报告估计,到2020年使全球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比2015年降低至少40%的目标很可能无法实现。世卫组织全球工作规划的目标是到2025年疟疾死亡人数减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也包括到2030年在全球消除疟疾,这两个目标可能也无法实现。
世卫组织呼吁各国加倍努力以减少受疟疾影响最严重国家的感染和死亡病例,但目前资金不足仍是主要障碍。2018年,用于控制和消除疟疾的资金总额约27亿美元,远低于50亿美元的全球战略筹资目标。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4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该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疟疾的预防指对易感人群的防护。包括个体预防和群体预防。个体预防系疟区居民或短期进入疟区的个人,为了防蚊叮咬、防止发病或减轻临床症状而采取的防护措施。群体预防是针对高疟区、暴发流行区人群或大批进入疟区长期居住的人群,除包括含个体预防的目的外,还要防止传播。要针对传播途径的薄弱环节,选择经济、有效,且易被接受的防护措施。
《中国科学报》 (2019-12-12 第2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