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樊畅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2-18
选择字号:
“专业瘦身”的破与立

 

■本报记者 温才妃 通讯员 樊畅

主动将原来的八个专业调整为三个,大胆整合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热门专业,又在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进行提炼萃取,最终优化为工商管理、会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三个本科专业学位项目。

在众多高校纷纷增设新学科的当下,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这一“反其道而行之”的改革让人有些看不懂。然而,也正是这一改革,让该学院在不久前的2018级本科生主修专业第一轮确认工作中,收获了专业报名爆满的佳绩,并将以最高1.5:1的报录比进行专业确认。

那么,这项改革背后的逻辑又是什么呢?

“新专业”变身“宽学科”

“其实并不难理解!”主导此次改革的浙大管理学院院长魏江笑道。

他告诉《中国科学报》,原来的专业设置过细,已不能跟整个产业发展相匹配。如今产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行业的边界越来越消亡,专业的概念在一流大学中应加以淡化。“显然,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不再是具体的专业性人才,而是影响和改变世界的人。”

还有来自现实的动因。一些专业近年来出现招生不理想的状况,还有的专业虽是当下热门专业,但不符合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经调查,学生毕业后基本没人干本行。“像这样的专业必须‘开刀’。”魏江说。

基于上述原因,高校优化资源配置的要求呼之欲出。“只有做精、做强、做深才能优化资源,否则乱撒胡椒面,资源越来越分散,优秀人才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魏江说。

经过调整后的三大新本科专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宽”。

据介绍,改革后会计专业不再是狭隘的传统会计,而是整合了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公司金融、互联网金融等内容的“大会计”学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囊括了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时代大数据科学背景下的诸多新兴学科与专业领域。

新设置的工商管理专业在今年招生时最让该学院担心,原因是“怕学生不理解专业内涵,选专业时受到阻碍”。实际上,该专业是人才、营销、市场、创新创业、运营管理、财务等一系列内容的集合,培养面向企业管理的创新创业和领导力人才。

按照魏江原本的设想,工商管理专业的名称也要发生变化,只是受到教育部现有专业目录的限制,仍然沿用旧名称,但内涵已经全面优化。

“两条腿”延伸“新思路”

事实上,此次专业改革不是一个物理动作,而是全方位调整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后的一次化学反应。

“一流大学的本科生培养目的不是为了简单就业,而是希望引导学生深造,培养更多研究型人才。”魏江说。

改革后,管理学院的本科生培养目标凸显商学+人文+科技。为此,学院定下了“一横做基础,两条腿走路”的培养思路。“一横”代表知识面,通识教育被视作管理学院本科专业教育改革的基石。“两条腿”则是指专业基础和科技素养。

越来越多引领社会发展的人才证明,本科专业所学与实际从事的工作没有直接关系。 “本科所学并不是为了学会某一门课程、专业,而是让人学会如何学习、认知,通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历史背景之后,才能在自己领域做深刻研究。”魏江表示,这一极易被忽视的社会维度,在此次改革中以通识教育的形式加以强化。

而在专业教育上,浙大是最早通过所有国际商学院认证的高校之一。除了MBA认证,其他认证主要是针对本科生教学,对于培养方法、知识考核有细化的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逐渐形成了专业规范。

此次改革着重强调了跨学科培养。如工商学要求学生懂得人文、哲学、经济知识,财务会计要求学生掌握互联网、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知识等。

主讲“数字营销”课程的副教授王小毅对此颇有体会。“我的课堂上可以邀请其他教师来上某一章节课程,比如邀请信息技术的教师,给学生讲述5年后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心理学教师讲授用户网上购买的心理状态;企业导师告诉学生数字营销该怎么开展。这样做的效果是,学生对热点问题的把握比其他学校深,且感到对其今后有帮助,动力十足。”

“强师资”搅活“大池塘”

本科教育改革中一个始终绕不过去的问题是:谁来为本科生上课?

管理学院的答案是:让最优秀的教师主讲本科课程,由学科带头人担任本科生班主任。

为了推行改革,他们制定了“1+M”改革方案,即1个规划和M个配套政策。从2018年初大讨论开始,用了大半年时间完善各项配套政策,从职称晋升、激励政策、文化引导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比如,管理学院规定教师上岗前必须完成规定学时的教学能力培训,并将其作为晋升的基本要求;通过捐赠、资源整合、企业资助等方式,将本科生课程授课酬金提高到原来的三倍;院内形成“三好老师”文化,教师既不需要申报,也不需要填表,全体师生和评审委员会采用实名制,每年评出好教师、好学者、好员工。

专业由八变三,“革”了很多教师的命。没岗、没课、没工作量的教师,管理学院通过多渠道为他们创造发展空间。比如,发展MBA、EDP项目,培养新的研究团队与企业对接,做好社会服务。“每名教师都是人才,只是人才放在什么地方的问题,而不是有用没用的问题。”魏江说。

对于教师而言,改革带来的震撼更是扑面而来。

王小毅告诉记者,过去教师从自己角度出发,尽管对学生严格、对工作热爱,但学生会觉得纯理论对未来帮助不大,还会认为教师过于苛刻,考核过于严格。“此次改革围绕着教师上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上课对学生未来成长有没有帮助,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以严格对待学生为例,他们的讨论不再一味地强调教师要重视质量、用心教学,而更多的是强调哪些知识模块陈旧需要更新,除了纯知识以外,有多少内容要跟学生互动,哪些内容需要学生通过作业的形式反馈给课堂等。学生掌握不好,教师不一定要给他低分,关键在于跟学生探讨掌握不好的原因、学生自己的想法、此处做得不好其他地方能否弥补。

虽说工作量加大了,但教师却发自内心感到“很有意义”。“把教学提升到科研同等地位,不再只是口头支持,而是有方法、组织来保障。操作起来也并不像想象中辛苦——过去是个人单打独斗,而现在有一个课程组、项目制帮助你推进。”王小毅对此很是欣慰。

《中国科学报》 (2018-12-18 第6版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天问二号传回自拍照,身后是地球 风云三号H星成功发射
太阳能热泵或助数据中心回收浪费能源 一种高糖水果可能降低糖尿病风险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