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才妃
最近,西安一所高校商学院学生爆出一则新闻——某位大学生在上“概率论”课程时,因为回答不出问题,被任课教师罚抄概念20遍。这一听起来颇具中小学生“机械罚抄”特征的做法,让人有些啼笑皆非。然而仔细想来,此事却充斥了太多无奈。
如今,高校学风不振,没有多少学生愿意预习、复习功课,也没有很多教师真正关心学生学到了多少。能够以某种方式强调学生的学业实属难得。因此,不少青年教师、市民也为这位教师叫好,认为像这样的教师已经是“业界良心”了。
诚然,一切符合教育规律的改革,教师都可以拿来尝试,即便听起来有点古怪。但事件之所以有争议,不在于动机,而在于呈现方式。毕竟正如学生所反映的那样,罚抄20遍就像中小学的套路,浪费时间却收获不多,还会加深对课程的厌恶感。虽然也有教师认为,罚抄要因课而异,概率论概念应该强化,如不学扎实,便会对解题、定理的理解产生困难,但是否是最理想的方式,仍然值得探讨。
“黔驴技穷”是最先在笔者脑海中浮现出来的词汇。退一步说,也许罚抄对概率论课程有巩固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其他课程就要效仿、提倡。在强调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大学里,对知识的掌握主要还是以理解为主,套用中小学的“老妈子”做法显得过激。
教无定法。在强化学生学风的问题上,教师能否尝试一下别的方法?比如,学生回答不上来的问题,下堂课继续提问该生,直至他明白为止;在不占用课时的前提下,鼓励朋辈之间相互帮扶,优秀生为后进生补课。高校能否尝试一下,将教室改造成研讨式课堂,鼓励学生以小组交流的方式增进知识的理解,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随后的媒体采访中,这位教师也表示:“欢迎学生就教学方法和他探讨,如果非常不满这种做法,可以和学院交流。”因此,笔者有理由相信该教师的做法更多是无奈之举,而背后暴露出的学风不振的老问题,应该引起高校重视、花心思解决。
《中国科学报》 (2016-12-01 第7版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