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10-27
选择字号:
壹月数评

 

韩名校130年来首现被迫辞职校长

不久前,因“不当录取总统亲信子女”,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校长崔庆嬉宣布辞职,她也成为了这所大学成立130年来,首位没能完成任期被迫辞职的“不光彩校长”。

简单地说,崔庆嬉的辞职源于“招生丑闻”。而此类新闻在国内高校其实并不鲜见,因此而丢官罢职,甚至锒铛入狱者也不在少数。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内,违法违纪者一般是因为自上至下的调查而东窗事发,但此次韩国大学校长的辞职,直接原因却是得知消息的学生持续两个多月的抗议。

设想一下,如果这件事出现在中国,我们的学生会如此“眼里揉不进沙子”吗?

就在不久前,国内媒体爆出了另一则新闻——某高校在校庆期间强制学生捐款,这件事因为有学生在网上抱怨而被媒体发现,最终被公之于众。这两则新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学校的不当行为并没有涉及到学生切身的实际利益(参加抗议的已经是在校生),但学生们为了维护学校的荣誉而选择直接表达自身观点;后者,学校的行为已经涉及到了学生个人利益,但学生们只是选择在网络上发泄不满,甚至有这样行为者在全体学生中都不是多数。

在此,笔者并不认为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就一定要采取抗议之类的激烈行为,但面对学校的某些不当行为,我们的学生是否缺少一种向学校直接说“不”的勇气呢?

 

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校园一

南开大学获校友1亿元捐赠

10月中旬,南开大学获得校友周海冰捐赠的一笔高达1亿元的巨额款项,这也成为了该校建校97年来的校友捐赠之最。

如果从绝对数量上来说,这笔创南开校友捐赠纪录的资金,在国内兄弟高校中并不算很突出。比如就在一个月前,电子科技大学遍收到了一位校友超过10亿元的单笔捐赠。不过,此次获捐也有值得让人惊喜之处,那就是在获得这笔捐款时,南开并非在校庆期间。

这句话多少有些调侃意味。但必须承认的是,我国高校近年来获得社会捐赠的总量在持续增加,但这更多的源自于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这导致高校吸纳捐款基本上都要利用校庆等重大节日。

当然,即使是在世界范围内,高校的获捐高峰也是在校庆期间,但中国高校似乎在这方面要更加明显,而缺乏持续性的制度保证,社会捐赠对高校发展的推动力难免就会不足。从这个角度上说,虽然我国高校近年来屡获巨额捐助,但在吸纳社会资金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长沙师范学院要求学生每学期跑120公里

最近有媒体爆出,长沙师范学院在新学期引进了一款手机运动软件,凭借这款可以打卡的软件,学校要求每名学生每学期完成120公里的跑步里程数。这让很多学生叫苦不迭。

面对大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通过某些强制手段,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运动量,这样的做法本身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有好的初衷并不意味着一定有好的做法。

在我国高校,强制学生运动的做法早已有之。比如,清华大学早在20世纪初,就实行了每日午后“强制锻炼”制度。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将图书馆、教室、宿舍都锁起来,“逼”学生出来活动。但需要注意的是,清华在强制学生运动的同时,既有制度上的保证,又有教师人员上的安排,更有场地、器械上的服务。总之,在强制学生锻炼的同时,学校本身也要投入大量精力。

反观长沙师范学院的做法,仅仅通过一款手机软件,就想达到让学生“老老实实”跑步的目的,这样的想法似乎有些简单。于是乎,新规定出台后,代跑业务便随即而生了。

应该说,这一事件本身其实并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其背后却反映了一个很重大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高校是否有时会存在一些“懒政”的行为,如果有的话,我们又该如何克服呢?

呢?

175所高校撤销576个学位点

10月下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关于下达2016年动态调整撤销和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全国共有25个省份的175所高校大幅撤销576个学位点,包括大量博士学位授权点。这是继今年3月,95个学位点被要求“限期整改”后,全国高校学位点的又一次大幅调整。

当一个学位授予点不能达到授予学位的最低要求时,被撤销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从这个角度上说,500多个学位点的撤销是一件大好事。但需要引起关注的是,与学位点撤销关系最为密切的师生利益该如何保证。

去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动态调整办法》中规定,主动撤销的学位授权点在3年内保留对已招收研究生的学位授予权。3年期满后完全撤销授权,仍未毕业的研究生由学位授予单位转由本单位其他学位授权点培养并授予学位,或向其他学位授予单位申请授予学位。这样的制度安排明显是保证了在读学生的利益,此种安排值得点赞,但相对于学生,学位授予点老师们的利益又该如何保证呢?当他们无法再招到学生,他们的出路又何在呢?

超过8成海归归国后“学非所用”

10月中旬,《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在京发布。报告显示,海归人员回国就业后,“所学”与“所用”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超半数被调查者认为工作内容与海外所学的匹配程度一般,仅有15.1%的被调查者认为工作内容与海外所学完全匹配。

大学生所学专业与未来就业领域存在误差,这样的现象不管发生在“土鳖”还是“海龟”身上,其实都不奇怪。但如调查所显示的比例如此之大,似乎有些出乎意料。而在产生这一现象的诸多原因中,海外留学人员缺乏清晰、科学的职业规划是不能不提的。根据调查,在海外留学人员中,拥有清晰职业规划者仅有47.6%。

有意思的是,就在这一调查公布的几乎同时,另一份《中国学生低龄留学白皮书——本科篇》在京发布。这本白皮书显示,有接近一成的本科留学生是“听从父母安排”而出国留学的。更有8%的家长在孩子小学及以前,便有了让孩子在本科出国的想法。

当我们的留学生大量是在父母的“挟制”下踏上留学之路时,何谈学生自己的职业规划?

必须承认,虽然中外留学交流早已普遍,但在很多人眼中,留学依然是一件足以光耀门楣的事情,秉持“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观念的留学参与者,常常处于为了留学而留学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职业规划本身也就可有可无了。但是,仅仅拿到一个国外大学的文凭,是我们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吗?(陈彬)

《中国科学报》 (2016-10-27 第5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给宋代古船请来现代“医生” 可控飞行的最小无线机器人问世
胶原蛋白如何“钉”在一起 中国科学家提出捕捉透镜引力波的新方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