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芸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10-21
选择字号:
一碗粥的文化气息

 

■本报记者 李芸

一碗粥,可能是日常的一顿早餐,也可能是异国游子的依依乡愁;可以让穷人果腹、豪门斗富,也可以是文人的清雅珍味、养生良品。一碗粥里有多少的历史?近日,商务印书馆再版了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陈元朋的一本小书《粥的历史》,这本书呈现的是粥的历史,反映的却是与这种食物有关的文化现象。

作者一次因公出差,在投宿的饭店走进早餐Bar,看到面包、牛奶、起司、培根与稀饭、酱瓜、腐乳、咸蛋等合而并陈的丰盛早餐,一顿饱餐后就起了写本以“粥”与“饮食习惯”为主题的小书的心思。

因作者历史学的学科背景,他关注的粥就不是味觉与感官,也不只是饮食典故,而是将粥作为一种日常饮食行为来考察。该书主体三个部分“粥的起源”“一种食品、多种形象”“吃粥与养生”读下来,从粮食种类到形象赋予,乃至和健康观念的结合,会让读者感觉到,历史上的粥,从来不只是一碗水米混融物。

粥是现代人习以为常的早餐选择,古时的人们吃什么呢?从什么时候开始吃粥的呢?他们使用怎样的方法处理谷物的外壳,又是如何烹调的呢?在“粥的起源”里,作者回答的是“吃什么”和“怎么吃”的问题,对谷物的种类、加工到烹饪工具进行了种种探讨,把粥的起源追溯到了文字出现以前的时代。

进入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后,这碗粥的味道也就丰富了起来。作者回答的问题是“谁在吃”“为什么吃”“怎么吃”。什么样的人选择吃粥呢?它可能是“农家衣食甚是艰难”之时的无奈选择,有可能是“粥美尝新米”,还可能是为了表现“尚俭”的清雅形象。采用同一类食材、同一种烹饪方式做出来的食物形态,却往往有着因人而异的不同形象。同样是手捧着粥碗,有人怕人瞧见他穷苦,有人却吃得考究一点也不怕人知道,更有人借着这碗粥来凸显自己的清高。

粥不仅在我们的日常三餐里出现,还会在生病、补身时成为饮食的主角。作者考察了吃粥与养生的文化传承,他说在粥的历史里可以粗略地描摹出米谷品类确实经历了“由食而药”又“由药而食”的过程。作者认为这也是“汉人的饮食习惯与行为常是医疗健康观念的次系统”的体现。

后记中作者谈到写作粥的历史,是尝试也是挑战,自己从未对一种每天都会做的事付出这样的注目与关切,在过去的写作经验里也不曾处理如此生活化的课题。写完此书他却学到了,历史是无处不在的,历史是有多重面貌的,不只是国家民族、功臣将相有历史可写,看似无奇的饮食也有历史可写。而这,也是阅读《粥的历史》的感受。

《粥的历史》,陈元朋著,商务印书馆2016年8月出版

《中国科学报》 (2016-10-21 第6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星链卫星让射电望远镜“失明”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