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袁一雪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5-16
选择字号:
天文学的视听盛宴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本报见习记者 袁一雪
 
北京市西直门外有一座标志性建筑物——球幕屋顶的北京天文馆。这座成立于1957年的场馆是中国第一座天文馆。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能定义为天文馆的场馆并不少见,基本上每个有穹顶、能让观众在白天看到星星的场馆都可以被称为天文馆,但是若论起谁能将与天文相关的内容拓展最多,非北京天文馆莫属。
 
天文科普开启创新思维
 
在北京天文馆,前面石质墙面的老馆,与居后的玻璃墙面现代化极强的新馆交相辉映。如果说穹顶剧场是北京天文馆标志性建筑,那么现在这座以宇宙为理念设计的新馆,则是这里新的地标。
 
“科技馆属于博物馆范畴,北京天文馆也不例外。”朱进说,“很多人提到博物馆,脑海中出现的都是静态有历史感的展品。其实作为科技馆特别是自然科学类的科技馆,与历史人文类博物馆区别较大。”而天文馆则是作为“自然科学类场馆中的又一特例”。
 
很多去过中国科技馆的人都知道,那里的展陈基本围绕已知的、确定的科学定理制作完成。“在这些展品上互动,意味着不论体验者如何进行,都会得到一个准确且唯一的答案。就像1+1=2。”朱进进一步解释,“但是天文学科却是开放性的,需要观测的,且没有唯一答案。”人类生活在银河系中的一个星球,天文则是唯一一个研究地球以外星体的学科。当其他学科的科学家们还在苦苦找寻新突破时,天文学的科学家们却将眼光放在以光年计算距离外的某颗星星上。
 
“研究天文学当然和其他学科不一样,我们进行的是创新性的观察和研究,而不仅仅是书本上教授的知识。”朱进表示。而这也是北京天文馆努力在中小学课堂上推广天文课的原因。
 
“目前我们场馆一年平均参观人次是50万人,有时能达到100万人。即便如此,让北京市3000万人都来参观一遍也需要至少30年的时间。但是如果将课堂设在场馆外,则可以让更多人接触天文学。”朱进表示。近几年,北京天文馆正逐渐与一些学校建立联系,开设课外班。今年,他们还与青海一所小学建立了联系。
 
主打“剧场牌”
 
2004年新馆落成后,北京天文馆逐渐演变为以剧场为主的展览格局。目前新馆中的一层和地下一层是固定展区与临时展区,展出太阳、月球以及一些天体变化规律的展品,馆内的墙面上手绘着天体星系,“电子”流星会不时从空中坠下。即便是在不起眼的角落,也能看到科普知识的展板。
 
除了展品展示,新馆内更容纳了3个剧场,包括地下一层的3D剧场、二层的4D剧场和立体球幕剧场。目前,3D剧场正在改造,另外两个剧场则每天固定播放十余部科普节目。不要以为只有国外才能制作出3D或球幕的节目,这里播放的节目中有一半都是由北京天文馆专业的制作人员构思制作完成。立体球幕剧场,更是将以前2D的星空变得生动立体。
 
“其实科普节目和静态展出是一样的,只是观众看展出是自己选择展品以及观看顺序、停留时间,而电影是我们设计好的,观众只能按照我们的思路走。”朱进说,“但是,电影手段具备展品所没有的一点,就是可以模拟出各种环境下的情景,比如史前的情况,或者是外太空的情况,让人更直观地认识天文学。”
 
在老馆中,球型的天象厅能勾起许多北京人的回忆。现在这里的系统也早已升级换代,厅内安装德国蔡司9型天象仪、美国Sky-Skan公司的全天域数字投影系统、4台辅助激光投影器、4台喷雾发生器以及13.1声道的环绕声系统。这样的超级组合,使北京天文馆天象厅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天象厅之一。
 
孩子们的“游乐场”
 
记者采访的时间虽然是工作日,但是依然遇到一所中学组织来此参观。天文馆内都是穿着统一校服的学生。北京天文馆办公室主任林潇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北京天文馆经常被学校作为春游等活动的首选地。“其实,现在算是我们的淡季,我们真正的旺季还是在学校的寒暑假时。”
 
场馆内不论是静态的展品还是互动的项目,都有学生观看、谈论。那些或被奉为神秘或被忽视的天体,在这里被重新认识。尽管展陈未显陈旧,但是天文馆却在思索如何改进。“北京天文馆新馆现在的固定展陈是在2008年时制作完成的。”林潇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所以,在今年或明年我们将在新馆推出新的展出项目。而且,目前地下一层3D剧场改造后,将成为拥有巨幕的剧场。”虽然不再拥有 “动感”的座椅,但是这里播放的科普节目却将推陈出新,带给观众更多的体验。
 
在今年六月,北京天文馆还将组织召开国际天文馆学会大会,届时世界各地天文馆馆长会齐集于此,展开一场关于天文学、天文馆的交流和碰撞。
 
《中国科学报》 (2014-05-16 第14版 纵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