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尹传红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5-16
选择字号:
人间乐土的意境
 
■尹传红
 
1933年初,一直不得志的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1900~1954)下决心再作努力,创作一部关于西藏的神秘小说。当时他刚从巴基斯坦回来,收集了大量的旅游、探险资料,而探险家约瑟夫·洛克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中国云南省西北部探险期间,以非常写实的手法发表在《国家地理杂志》上的文章和照片,给他提供了许多灵感和线索。
 
令作者本人和出版社料想不到的是,《消失的地平线》由伦敦麦克米兰出版公司出版后在欧洲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随后,好莱坞投资250万美元将小说搬上银幕,更把小说中提到的“香格里拉”的名声推向了高峰。
 
噢,香格里拉,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名字!
 
此乃英文Shangri-la的汉语音译,其英语发音源于藏语,为“心中的日月”之意,它是藏民心目中的理想生活环境和至高至尚的境界。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青藏高原的某处隐藏着一个由神人统治的、主宰全球的地底王国——香格里拉。藏经中也记载着一个由释迦牟尼指认的香巴拉王国。
 
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中所描绘的香格里拉,是一块安静、祥和而又神秘的土地。在上个世纪30年代,《消失的地平线》推出之时,正值西方国家经济大萧条时期,香格里拉也就成了生活困顿的西方人心目中的“伊甸园”和“乌托邦”的代名词。
 
它向我们所描述的,实际上是一个超脱了俗世束缚的、理想的、有着巨大包容性的人类世界,抑或说人类文明的救赎之地和精神家园。当时,《不列颠文学家辞典》称此书的功绩之一是为英语词汇创造了“世外桃源”一词,《简明牛津辞典》上的解释则是“一个想象的人间天堂”。如今,小说和电影里的“香格里拉”已然成为一个“理想国”的象征了。
 
《消失的地平线》也被视为“失落种族小说”,因为它具有此类小说的所有要素,包括鲜为人知的远古文明、一个美丽的公主、巨大的财富、渊博的知识以及长生不老等。
 
小说中的主人公康威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与3位同伴被香格里拉人相中并设计劫走,为的是解决香格里拉所面临的人种和接班人危机。他们被领往一个山路蜿蜒的神秘之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与外界隔绝,有尺度地过着节俭、纯净的生活。居民们普遍长寿,看起来比真实年龄要年轻几十岁。只是,他们一旦离开此地,就不再长寿乃至立刻死去。
 
置身其中,有一种缠绕在神秘与梦幻里的那种终于抵达天边的归宿感。康威和他的一个同伴同时爱上了一个名叫罗珍的姑娘。他虽已被感化并愿意留下,但在迷惑、伤感和失落之际,最终却迈出了背弃香格里拉的步子。
 
小说中,康威的故事是由与他熟识的小说家鲁塞弗讲述的。他们在中国重庆的一个修道院里重逢,当时康威已经失去了记忆力。待康威稍稍康复之后,鲁塞弗决定护送他回国。在远洋轮船上,康威听了一场钢琴独奏后竟然找回了丢失的记忆,并向鲁塞弗叙说了他被劫持后的一系列奇妙的经历。
 
按照鲁塞弗的说法,整个故事完全是康威向他口述后由他写出来的,他没有在其中虚构任何情节。遗憾的是,康威后来悄悄地离开了他。至于康威逃出香格里拉后的情况,鲁塞弗只了解到一点:他被一个很老的女人送到了重庆的医院。那个女人很可能就是此前不久在香格里拉还显得很年轻的罗珍姑娘,她不久也因伤寒病而死。据知,康威回到“尘世”并在纷乱的世界上辗转流离一段时间后,决心重返香格里拉,但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我想,这个结局绝非“小说笔法”,因为作者心目中的香格里拉是没有地域概念的。它是超出了地平线的一种理想境界,是超越了一个地方的地方,也是一种幻想,一种意念,一种希望。
 
《消失的地平线》的意义或许在于,它为西方文化价值观念重新植入了人间乐土的意境,给人类带来了心灵的慰藉和值得追寻的理想。
 
在这一点上,它跟我们中国人熟知的陶渊明名篇《桃花源记》颇为相似。香格里拉和桃花源这两个美好的乌有乡,在我们这个科技比较发达、还算丰衣足食的时代,仍让千百万人梦寐以求、趋之若鹭,寄托了如此厚重的幻想和希望,足可见某些东西对现实中的人类是多么的欠缺!
 
《中国科学报》 (2014-05-16 第18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