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俊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5-16
选择字号:
勾勒未来的模样

 
■本报记者 王俊宁
 

“地平线未来丛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从上世纪70年代起至今,科幻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吴岩就一直从事与未来学有关的工作。2012年,倾心于国外未来学研究的吴岩,决定出版有关“未来学方法”的译文,然而因为版权问题,未能成行。
 
译文虽然未能出版,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却被吴岩的想法所吸引,决定为国内的“未来学”出版一系列丛书。“地平线未来丛书”便因此而问世。
 
关于未来的前瞻和思考
 
“开始时我决定将丛书命名为‘奇点丛书’,因为未来学认为社会发展到一个阶段便会有一个‘奇点’出现。但是后来发现已经有出版社用过此名,便决定用‘地平线未来丛书’。”说起命名,丛书主编吴岩解释说,“水平望去天地交接的地平线,是我们目力所及的最远处。在如今繁华喧闹的都市里,地平线已然隐匿于我们视野之外。在高强度、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只有时间顾着眼前,未来,如同那遥远的地平线一样,似乎已看不见。”
 
吴岩认为,活在当下是一种选择,但是如果我们总是被眼前的种种遮住双眼,那么未来终将成为历史的重演。“未来学则在审视过去与当前种种问题的基础上,试图提供诊断与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进而勾勒出未来的社会发展的蓝图。”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未来在生活中愈发占据重要的地位。”吴岩说,“在远古时期、农业时期,甚至是在工业时期,未来都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然而当今后信息时代,对于未来的渴求愈发强烈,人们渴望听到、看到对于社会和各行各业的前瞻。”
 
“我们想要知道人类的经验、记忆、思维与身体之外的现实世界之间,想象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们还想知道,如果存在着一条想象的地平线,它的分界到底是什么?这种分界的意义又何在?”吴岩说,“‘地平线未来丛书’便是一套有关想象与真实、今天与明天、科技与文艺、乌托邦与现实的思考之书。它是关于未来的前瞻和思考,是用科幻曲折地表达现实。”
 
把目光投向远方
 
“地平线未来丛书”第一辑共6本,作者来自不同的领域,呈现的观点和认知也是千差万别。
 
《刘慈欣谈科幻》通过刘慈欣在创作科幻小说时的心路历程,折射出他作为一个科幻迷对科幻、对未来的看法,也展现出科幻作家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未来的108种可能》则以幽默且略带调侃的语言描述了未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娱乐等方面的诸多可能性,在看似轻松的文字里不乏作者对现实和未来社会的严肃思考;《追忆似水的未来》围绕着国内外各个时代的科幻作品和科幻作家,谈科幻讲未来,与读者分享不同时期不同作家深刻的思想和非凡的想象力;《一个情报学者的前瞻眼光》通过许多经典案例,介绍了国外先进的科技制度、科技政策、科学教育手段和管理模式,书中还有一些对科普、科幻和未来学的思考和畅想;《将来进行时》一书通过对国内外一些历史故事、历史典籍进行分析点评,引领读者在品读历史和思考现实的过程中,感受未来的影子;《未来的101张面孔》介绍了近年来国际上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最新进展,在勾勒出未来世界面貌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对科学技术与未来的思考。
 
“‘地平线未来丛书’有三大特点。”吴岩告诉记者,“首先是驳杂。作为多维世界的交织点,丛书的每一本都不会聚焦于专一的学科或领域,而是覆盖现实和想象世界的多重部分。其次是丛书的每一本都充满了无法归类的‘界外知识’。由于学科与现实的覆盖,加上作者的创意植入,导致书中许多内容无法进入传统的知识分类学。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丛书以想象力、创造力和行动力的激发为旨归。不管地平线存在于现实还是大脑,通向地平线的广阔空间为想象、创造,甚至行动提供了可能性。”
 
此外,“地平线未来丛书”借鉴了时下流行的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的缩写,即技术、娱乐、设计)演讲的模式,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未来这个主题进行开放式的描述。“一个人的视角必然是有局限性的,但通过多位作者不同角度的观察,则会使未来变得立体丰富起来,我们对未来的观察也就不再是管窥蠡测了。”吴岩说。
 
“近些年人们很在关注与未来有关的东西。”吴岩说,“希望这套书能够使读者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抽出一点时间,思考一点有关未来的事情,把目光投向远方,看看‘地平线’。”
 
随着第一辑的出版,丛书的第二辑也已经在编审之中。“按照我们的想法是每一年两辑,寻找到各行各业的先锋。第二辑内容是关于科学文化,第三辑是关于艺术。如果可能,丛书将会一直出版下去。”吴岩说道。链
 
链接
 
科幻未来主义
 
如今,未来学已经在国内引起了一部分人的重视。果壳网还专门成立了果壳未来事务管理局,希望通过“对人类信息的分析”以及“对人类新技术动向的研究”影响未来。
 
5月10日,果壳未来事务管理局第一次代表大会举行,主题便是吴岩提出的科幻未来主义宣言。
 
“科幻未来主义是相对科幻现实主义而说的,它是给被管理者的未来学,它试图在批判现实主义之上更关注路径的选择和行动的过程。”吴岩告诉记者,“科幻未来主义的作品是建构性的,它驱动人思考未来、应对未来、走向未来。”
 
吴岩认为,科幻未来主义的状态或宣言包括五个方面。
 
首先是为未来写作。科幻未来主义者认为,真正的未来需要做建构性写作,要为人类打开脑洞,为迷途的羔羊折返自由的宇宙而写作。
 
其次是感受大于推理。他们坚定不移地追随感觉,让创作回归个体心灵而非已有的知识或方法。
 
再次是思想和境界的无边性。在科幻未来主义者看来,幻想不需要边疆,无论是科学底线还是人文伦理的底线都不会阻挡科幻未来主义者的建构性探索。
 
第四,科幻未来主义认为没有唤起的作品是可耻的。科幻未来主义者为人写作,而不是为宇宙写作,他们创作的是大众的未来读本,它以人对未来生存和生活的情感和态度唤起为核心考量。
 
最后,科幻未来主义认为创造力是最终旨归。创造力的孕育是科幻创作的核心潜力,没有创造力的科幻不是真正的科幻。(王俊宁)
 
《中国科学报》 (2014-05-16 第18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