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芸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5-16
选择字号:
故宫探访之一
单霁翔:做一道“物与人”的辩证题

 
故宫是一本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它是5A级景区,是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的文化遗产地,是馆藏180万件文物的艺术博物馆,它更是集各种身份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近几年,拥有近600年历史的故宫,在不断挖掘中焕发着不一样的光彩,故宫研究院挂牌成立、故宫学院开办、国际博协博物馆培训中心在故宫成立、开发故宫文化产品让人们“把故宫文化带回家”。而这些“故宫之变”为故宫赋予了一个更重要的身份:一个享誉世界的中国文化传播平台。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本报在深度探访故宫之后将推出三篇关于故宫的系列报道。
 
■本报记者 李芸
 
博物馆不但要以物为主体,也要以人为主体。博物馆不是一个文物仓库,不是把文物保管好就行,而要通过藏品为人服务。
 

围绕每棵古树的一圈椅子能坐12个人。
 
图为单霁翔试坐新椅。
 
这段时间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无论是在国际博协博物馆培训中心给学员上课,还是给博物馆人作讲座,抑或是给公众作演讲,他都提到一个观点,“让观众有尊严地参观故宫”。他说,故宫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场所,不仅要关注文物保护,更应关注参观观众的需求,注重公益性和人性化的细节设计,让观众有尊严。
 
长期以来,博物馆的理念便是以物为主体,将文物的安全放在第一位。“这是天经地义的。”单霁翔说,“但是,进入新时期,我们对博物馆的要求有所变化,博物馆不但要以物为主体,也要以人为主体。博物馆不是一个文物仓库,不是把文物保管好就行,而要通过藏品为人服务。博物馆存在的理由和努力的方向是为人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物与人”的平衡,对于博物馆来说是一道两难的问题。2013年5月,故宫翊坤宫“人打钟”事件发生后,社会就在追问:为什么观众能够接近窗户?为什么不把文物放在更安全的地方?而事实上,因为室内太暗,才让观众接近窗户以便更清楚地看到室内陈设;文物的原状就在条案上,移挪到别处或者进库房当然更安全,但也会导致观众误读历史。
 
单霁翔说:“‘人打钟’事件后,我总在想,故宫开展每一项工作,往往都深刻而多样地交织着‘两难’的问题,都需要‘左顾右盼’,三思而后行,都需要掌握其中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加以判断与应对。”
 
在文物保护和观众权益间,单霁翔做的是一道“物与人”的辩证题。
 
《中国科学报》:“让观众有尊严地参观故宫”,这句话听起来很温暖,但也有些“高大上”,故宫提升观众尊严感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单霁翔:“有尊严”体现在一桩桩一件件的小事上。譬如旅游旺季增加洗手间特别是女性洗手间的数量;譬如通过科学研究增加对文物建筑无害化的照明,观众就不需要把脸贴在玻璃上找文物了;还譬如增加座椅,不让观众席地而坐。
 
来故宫参观的人大多是外地人,他们很早就出门,先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参观毛主席纪念堂,然后再进故宫。我们经过调查,了解到参观完天安门广场后60%的观众会进故宫,30%的人往东走去王府井,10%的人去西边游览北海。不管观众去什么地方,一大早参观完天安门广场后都得补充点能量、吃一点喝一点,积蓄点力量、歇歇脚了。可是端门广场缺乏观众休息座椅,从端门到午门150米长的御路两侧,观众只能坐在台阶上、坐在树底下,既不舒适,也不雅观。
 
我们设置了1300把路椅,在广场上安了200把,这种椅子每把可以坐3人,一共能坐600人。有了路椅后,大树底下坐的人就少了。后来我们给广场每棵古树做了一圈凳子,凳子一排坐3人,一圈就能坐12人,广场上一共有56棵古树,这样又能坐600多人。现在广场上的座椅已经可以容纳1000多人休息了。
 
《中国科学报》:参观中有一个让人特别疲惫的因素是不知什么时候能到头的“蛇形”大排队,故宫的参观峰值时一天人数达到十七八万,如何解决售票难题?
 
单霁翔:过去旺季观众要排一个多小时的队才能挪到售票处,非常残酷。观众筋疲力尽了才能拖着疲惫的身体,往故宫里面走。
 
故宫的票“不好卖”,是因为故宫票价淡季40元、旺季60元,人民币没有这个面值,所以自助售票很难。我们只能加大人工售票的力度。过去端门广场上两边的朝房办了一些低俗的展览,如“太监展”“武则天展”等等,我们清理了这些展览,并将西朝房30间用于售票,比过去多了14个售票窗口,现在一年下来统计,95%的观众在3到5分钟能买上票,极端的时候也就一刻钟,超过一刻钟我们有报警,故宫会加强售票。
 
这样观众在进故宫前就不用那么挤,不仅体力好心情也很好。
 
《中国科学报》:进故宫有好心情,出门也有好心情,故宫全面禁烟,在入口处有打火机收缴,我看到出口处还设了“打火机领取点”。
 
单霁翔:去年禁烟以来大概收了100多万个打火机,这些打火机处理起来要花钱,观众被收缴后又得重新购买。因为故宫是单行线,所以在神武门外设了一个“打火机领取点”,观众离院时可自行领取。现在打火机每天都能“收支平衡”。
 
《中国科学报》:故宫有着独一无二的地标意义和文化象征,很多国家元首、家属也会选择参观故宫,这些特殊观众会影响普通观众吗?
 
单霁翔:外国元首一般参观在1个小时左右,基本上是短时封闭一部分路线。原则上不会为其开放一些“游人禁入”的宫殿。
 
故宫一年的接待任务有800批次,每天都有接待任务。故宫现在禁止机动车驶入观众开放区。我当院长后第一次接待是8辆车的车队。后来进第二道门的时候,我就让大家都下来了,一是觉得太影响观众的参观,二是坐着车进紫禁城并没有真正感受到皇宫的气势。当天下午我们院开了一个会,禁止机动车进入参观区。
 
关于国宾车队的转折点是法国总统奥朗德,那天奥朗德也是按我们的要求下车走进故宫,至此国宾都是步行进紫禁城。例外只有印度总理辛格,他年纪较大,81岁了,后来专门从钓鱼台国宾馆借了电瓶车。
 
禁止机动车驶入观众开放区,既有利于保证观众参观安全,又有利于维护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的应有尊严。
 
除了“关门”,我们也有“开门”。午门的三个门洞,以前观众只能走两边,贵宾倒是可以走中间。现在打破这个陈规,门都打开了,有些人一辈子只来一次故宫,他就想当一次“皇帝”,选择从中间门洞高高兴兴、昂首阔步地走进去。
 
我们希望观众参观故宫是一种美好的经历,也是一种愉快的享受。希望观众进到故宫能感觉自己进的是一个文明的地方,是一个对人有关怀的地方,是文化的场所。
 
《中国科学报》:因为故宫十分特殊,一件小事都可能被放大,在观众与媒体的监督下,会不会觉得压力很大?
 
单霁翔:故宫是公开和透明的。我们出版了《故宫博物院规章制度汇编》,对公众公布了故宫114项管理规定,旨在使每一位社会公众对故宫博物院的藏品管理、运营管理,都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受益权。翊坤宫“人打钟”事件后,马上就有媒体在网上查我们的规章制度,藏品信息、管理责任等等一目了然。
 
我们还向公众公开了我们的“家底”。故宫现在180万件藏品,是全国藏品最多的博物馆,但也是第一个实现全部藏品总目向公众公开的博物馆。过去我们的家底不敢报,因为观众总说那么多藏品,我们为什么看不到。那是因为展厅条件所限,以书画为例,故宫藏有书法7.5万件、绘画5.3万件,而以现在的展出速度每年上新,春季100多件、秋季100多件,展品轮流展览一遍要数百年。以后故宫会逐步扩大开放区域,同时建新的博物园区,我们届时将有条件把更多具有震撼力的大型文物展览奉献给观众。
 
《中国科学报》:故宫一直是全年开放的,从今年开始建立了周一闭馆制度,这对观众的参观有什么影响?
 
单霁翔:我们在不断扩大开放区域的同时,也有“闭”的措施。自2014年1月起,除法定节假日和暑期外,故宫博物院正式实行周一全天闭馆。周一闭馆主要是为了使古建筑、文物藏品、观众服务设施能够及时得到“喘息”。
 
俗话说“歇人不歇马”,但故宫是“歇马不歇人”。故宫长期以来连续开放,很多展厅因照顾观众参观而不能及时、彻底地维护修整,积累了很多问题,原状陈列的宫殿尤其如此。比如太和殿,地面金砖、地毯,殿内陈设的宝座、案几、珐琅等均需要足够的时间进行专业的保养和清洁。太和殿的地面“金砖”加工工艺非常复杂,铺墁工艺十分严格,保养工作也尤为重要。擦拭地面不能直接用水,需使用浸过煤油的墩布,且墩布每两周上一次煤油,要等油全部都“吃”进墩布里才能使用,否则就会留有痕迹。以往工作人员只能利用开馆前的短暂时间对金砖进行清洁和保养,难以达到预期的保养效果,利用周一闭馆时间可以彻底地保养。
 
故宫各部门十分珍惜闭馆日,组织开展包括员工培训、开放环境清洁、展厅室内维护、文物展品科技保护、开放区内“彩钢房”拆除等工作。
 
闭馆为保持古建筑和文物安全健康的状态,争取了更多的空间和时间。短暂的休养生息,其实质是为了故宫文物的益寿延年,也是为了观众更大的权益。
 
《中国科学报》 (2014-05-16 第17版 文化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