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晶晶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0-24
选择字号:
甘本祓归来

 

30多年前,甘本祓曾是活跃于中国科普界的微波技术专家、科普作家,著有《生活在电波之中》等科普名作。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甘本祓前往美国硅谷工作20余年。2009年,这位科普老将重执科普创作之笔,撰成力作《航母来了》。

■本报记者 张晶晶

这些天里,77岁的甘本祓老先生不辞劳苦,远渡重洋回到故国,奔走于北京、南京、衢州、江山、杭州等地,所到之处,无论是会旧友还是见新朋,话题都离不开他年初推出的一部军事历史科普图书《航母来了:从珍珠港到东京湾》。

特别是,到了浙江省的衢州、江山,当地人士这样说道:“这次是《航母来了》,它的作者甘本祓也来了!”出乎甘老先生意料的是,上午,刚开完《航母来了》一书的座谈会,下午,市里就将中美联手抗日“杜利特空袭”纪念馆顾问的聘书,送到了他的手中。

责任感的呼唤

对于1937年生人的甘本祓来说,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就是他的童年记忆。年幼的他跟随在黄埔军校工作的父亲辗转于抗战前线,直到抗战结束才在南京安定下来。

正因为这样,他对于和平有着真诚、朴素的向往。面对近年来日本军国主义复辟的苗头,甘本祓顿生直抒胸臆之感,从而萌发了创作《中美联手抗日纪实三部曲》的冲动。而自2012年春以来中日钓鱼岛事件的升级,更直接加速了创作。按照规划,他还将写出另外两部:《B-29来了:从成都到天宁岛》、《飞虎队来了:从温泉城到昆明》。

甘本祓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写作《航母来了》一书,意在用讴歌中美联手抗日的功绩来提醒美国的某些人,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疼,特别要警惕日本的军国主义复辟。要注意日本军国主义不但是中国和亚洲人民的敌人,而且也绝不会是美国人民的朋友;它的复辟矛头,不仅是指向中国和亚洲,更是(甚至主要是)指向曾经用燃烧弹、原子弹惩罚过它,且与之殊死决战和占领过它的美国。

《航母来了》选取二战史上的两个重要事件作了浓墨重彩的讲述:上编详述1941年12月7日,日本如何偷袭珍珠港,使美国猝不及防,遭受重大损失;下篇讲述美国如何大胆谋划,在1942年4月18日,陆基轰炸机从航母上起飞,对日本本土特别是东京实施轰炸,完成任务后飞往中国,飞行员跳伞或迫降,得到中国军民的鼎力救助,谱写了一曲中美联手抗日的真挚颂歌。

30多年前,甘本祓曾是活跃于中国科普界的微波技术专家、科普作家,著有《生活在电波之中》《茫茫宇宙觅知音》等科普名作,并且是当年广有影响的《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的编委和重要撰稿人、多套电子类科普图书的主要策划人和组织者。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甘本祓前往美国硅谷工作20余年。直到2009年退休后,这位科普老将才重执科普创作之笔,撰成力作《航母来了》,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截至目前,该书第一次印刷已然售罄,正进行第二次印刷。

500万册的销售奇迹

甘本祓在学生时代就对科普情有独钟:“《无线电》《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我是期期必看;《科学大众》《航空知识》等,也时常翻阅。”

甘本祓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写的都是教材和专业书籍,40岁以后才开始科普创作。1979年,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之邀,甘本祓创作了自己的科普处女作《生活在电波之中》,纳入“少年百科丛书”出版后反响热烈,不断再版,成了“超级畅销书”,已累计发行500万册。2011年该书纳入“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推出新版,魅力不减当年。

“文化大革命”后,甘本祓牵头组织编写了《无线电爱好者丛书》《电子应用技术丛书》《电子学基础知识丛书》,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各类媒体也纷纷向他约稿。

其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约他为“科学知识”节目写稿。他交出的第一篇科普文章——《神秘的战争》,介绍了电子战。或许是中央台有意为之——正好选择中国电子学会恢复活动后第一次在大连召开学术年会期间播出,而大会秘书组又正好让他分工负责会议宣传工作,接待中央和地方媒体的记者们。这样一来,甘本祓这个刚出道的 “科普作家”的头衔,就让这些媒体记者们闹哄哄地“坐实”了。

会后,其他报刊的稿约也纷至沓来了。例如,《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直接从中央台科技组拿走甘本祓的稿子就给登出来了。更进一步,他被《知识就是力量》聘为兼职的编委、常务编委乃至编委会副主任委员,这当然不是挂名的。如此一来,其他报刊也开始“仿效”,认为这是约他写稿、审稿的“好办法”。

于是,他又多了不少报刊的编委、特邀通讯编委之类的头衔,更忙了,给他授“衔”的,一度几乎囊括了上世纪80年代所有与电子技术直接相关的报刊,“火”得很。

甘本祓说:“这也就‘逼’着我努力写作,俨然成了那个时期的一个‘高产’科普作家,常常在一年中同时写几本书、同时为不同的报刊写文章。这种状况,直到后来我出国才得以改变。现在回想起来,可谓是虽‘苦’犹‘荣’啊。”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过去,搞科普往往被看作是“不务正业”。甘本祓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来解释这种现象:“社会上有一种偏见,认为科学家‘唱’的是‘阳春白雪’,科普工作者‘唱’的是‘下里巴人’。错!‘下里巴人’人人会唱,还要什么普及?科普工作者工作的实质,或者说‘伟大’之处,就是要把‘阳春白雪’改写成‘下里巴人’,把深奥、艰涩的科技问题用浅显、通俗的语言解释出来,让大家懂;甚至,在此基础上去应用、去发明、去创新。”

事实上,甘本祓进行科普创作之初,也收到了不少关心他的亲友们的反对意见。大家都认为他的科研道路走得非常平顺,没有理由去搞科普。

甘本祓说,科普作品与专业文章不同。专业文章是写给专业人士看的,对象是同行专家或有必要掌握系统知识的学生。因而它可以就事论事地介绍科技内容,可以用方程、曲线、图表表达,一路推演下来。有时,为了把实际问题理论化、把特殊问题普遍化,通常不但不必回避抽象,甚至还要去追求抽象。

而科普文章则不然,它是写给大家看的,对象广泛而随意,要使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科技水平参差不齐的读者都能看、愿看、最好是爱看,而且看了能懂。这就要求写科普文章时,要回避数学语言,要尽可能形象,或者说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既不能板起面孔“讲课”,又不能油腔滑调地只写些“花边”。换句话说,必须用严肃的态度、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必要而准确的数据来揭示所介绍的科技问题的精髓。这样才能使科普作品论之有物、看之有趣、听之有理、思之有获。

甘本祓爱写作,不管是专业写作还是科普写作。虽然两种写作的诉求和方法不尽相同,但很多东西却是一脉相承。在他看来,科普写作不但不会影响自己的专业写作,反而往往会在不经意间为自己的科研工作创造“灵光乍现”的瞬间。而且科普写作能够结识到科研圈之外、其他行业的很多朋友,不同专业之间的碰撞,往往会激起更多创意的火花。

在硅谷待了二十余年的甘本祓,工作与写作之间碰撞出的另外一种“火花”,便是他即将出版的《硅谷轶事:浪涌山景城》一书。

甘本祓描述的山景城与众不同:“山景城没有山,山都在城外面;山景城没有景,景都在海岸边;山景城没有城,城就是几条街。山景城有什么?有故事,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有精彩的故事。”

到底有什么精彩的故事呢?你不妨买一本来看看。

《中国科学报》 (2014-10-24 第12版 视界)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智能”胰岛素根据血糖水平自动“开关” 研究生学位论文初稿提交导师前的注意事项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