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诸国,作为高福利国家,其民主模式、所追求的社会平等,带来了公众对政治生活的广泛参与。
■ 金宽
在人们的印象里,北欧国家是高福利国家,北欧人生活很幸福。事实也的确如此。2012年4月,曾经有一份联合国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共同发布的《全球幸福报告》出炉,报告提出了一套“国家幸福指数”作为测评全世界各国国民幸福程度的指标,其中包括稳定的经济收入、良好的人际关系、高就业率和高质量的工作、相互信任和尊敬的社会生活、身心健康、供养家庭、良好的教育等。报告显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大多在北欧,前三位分别是丹麦、芬兰、挪威,瑞典排第七。
为什么北欧人如此幸福呢?首先是因为北欧国家都属于发达国家,人民收入较高。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北欧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福利最完备的地区之一。1970年以后,丹麦一直处于世界人均收入的前列。2002年,丹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29593美元,在世界上排第6名。2005年,挪威的国内生产总值在经合组织国家中仅位居第二,瑞典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欧洲国家第4位。
其次是北欧国家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北欧国家是典型的福利国家,采用全民社会保障模式,保障范围包括教育、住房、医疗保险和妇幼保健、养老金、失业救济、职业事故保险等领域,覆盖了人生的各个方面与各个时期,可谓“从摇篮到坟墓”编织了一张规避各种社会风险的安全网。
在北欧国家,享受社会福利成为公民的一种基本社会权利。福利政策的目的在于消除基于性别、年龄、阶级、家庭状况、种族、地区等因素而形成的不同群体之间的不平等。最普遍的待遇包括养老保障金、向所有有子女的家庭提供家庭津贴。
北欧各国福利制度的亮点之一是其完善的社会服务。这些社会服务往往更多地针对个人,而非家庭。传统社会中很多原本属于家庭的功能都社会化了。从一个人的一生来看,在他出生之前,助产士就已随时待命;出生之后,保健护士会上门拜访;如果婴儿的父母需要工作的话,会有专业人员负责照顾婴儿;开始上幼儿园之后,学校的牙医会从幼儿三岁开始提供长达12年至15年的服务;教师会引导一个孩子完成小学和中学的课程;医院为一个人的一生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当失去自理能力时,家政工人会上门提供清扫、购物和个人护理等服务。
北欧福利制度被称为“对妇女友好”的制度。挪威学者海尔伽·海纳斯认为,“生育走向公共领域”的发展趋势正是对妇女友好政策的关键。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使家务劳动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社会化,因而妇女有时间和精力参与社会活动。与其他欧洲国家倡导的“男主外女主内”不同,北欧国家推行普遍的双薪养家模式。也就是说,父母双方都是职工,同时又都是保育者,享有父母津贴和父母假期,工薪母亲还能够得到公共基金资助的日托幼儿园的帮助、允许请假照顾生病的孩子。据统计,目前丹麦90%以上的3~5岁儿童进入日托中心,专门在家照看孩子的家庭妇女几乎消失殆尽。同时,一些北欧国家也开始对妇女从事的家庭照顾工作进行重新评估。
北欧人幸福感很高的第三个原因,是这些国家采取环境友好政策。北欧各国公众对环境问题十分关注,有强烈的“绿色意识”,早在20世纪70年代,丹麦和挪威就分别成立了环境部。环境教育普遍深入,关爱和保护自然已经成为社会准则。在政策上具体表现为:北欧各国从地方到中央都制订了详尽的土地使用政策,并采取许多措施限制工厂的分布地区,使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小。同时,北欧国家积极保存农村地区的完整性,通过建立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来保护人文遗产和自然环境。在整个北欧,消费产品都根据环保标准贴上了标签。此外,作为环境规则倡导者,北欧国家通过联合国积极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1987年,在挪威人布伦特兰德的领导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一份报告,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由此引发了一场围绕“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国际大辩论。此后,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全球发展政策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则。
北欧式国家的民主保证了国内社会、政治的稳定。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北欧以平稳渐进的方式确立了现代民主制度。当时北欧人大量移民北美,北欧国家在经济和宗教中遭受的挫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工业化进程在速度和强度上都非常适中。北欧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开创了独特的“斯堪的纳维亚模式”。斯堪的纳维亚政治民主的实质就是公众对政治过程的广泛参与,北欧各国的议会选举中投票人数均超过全国人口的80%,涵盖了政党和利益集团的参与,地方和地区政府的参与。
北欧诸国,作为高福利国家,其民主模式、所追求的社会平等,带来了公众对政治生活的广泛参与,以及政府工作的高效清廉;其生态和谐观念,使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成为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风景最优美的地区之一。北欧人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与借鉴。
(作者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生)
《中国科学报》 (2013-09-02 第7版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