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乐乐
每年7月都是北京旅游市场的“暑期黄金档期”,以学生为主力军的旅游市场热度飙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大学的“名校游”也随之火爆。
中国家长向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能考取名校。但是家长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或许先天就不是名校的料,后天的个人努力和教育环境也难以支持其跃入龙门。那么,即便家长花费大笔钱,在炎炎夏日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汗流浃背、接踵摩肩地带小小年纪的孩子挤进了名校,满意地实现了“名校游”,也不见得自己的孩子未来就必定能考取名校。这是毫无疑问的。
应该说,在孩子年纪尚小的时候,家长就给孩子定下一定要考上著名大学的梦想,一方面会给懵懵懂懂的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其次也会给家长制造自我压力——既然已给别人许下了口,那么自己的孩子就得全力考取名校,否则将多没面子。此外,孩子今后的发展难以预测,能否考取名校,存在很多未知因素。因此,过早地给孩子定下考取名校的目标,显然很不合适。
进一步来说,“名校游”实质上折射出了家长功利的教育观。众所周知,许多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充满功利性。家长往往把孩子当做自己教育投资的对象,希望自己挣的辛苦钱和所有付出,孩子能以考取理想大学作为回报。近年来,这种教育观在疯狂的扎堆“名校游”上尤为体现。许多工薪阶层家长即便省吃俭用,也要报名参加旅游服务方组织的“名校游”,希冀通过这样的“名校游”,激发孩子早早立志,好好学习,考取名校。在家长看来,这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然而,孩子按理说不应该是家长实现利益的工具。有些孩子虽然天生就不爱学习,或者甚至根本就不是学习的料,但却在其他方面——如社交、商业、体力上有特长,那么家长强迫他们走考取大学,尤其是名校的路子,显然是非常错误的。孩子小时候无法掌控自己的成长、发展,但当他们进入青春期后,就越来越有反抗性、独立性,通常不大愿意按照家长设计的、不适合自己的人生路子走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发挥孩子的长处,让他们走自己的路,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价值。
退一步,即便孩子的确是上名校的料,也并非必须得参加“名校游”才能考取名校。许多最终迈入名校大门的人并没有事先参访、游览过名校。由此可见,游不游名校,与能不能考取名校没有绝对关系。既然如此,那么家长就应该理性对待“名校游”,不要盲目跟风。与其让孩子千里迢迢去北京参加“名校游”,倒不如让孩子尽情玩耍、多观察自然万物,把孩子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好了,未来考取名校的可能性反而可能增大。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教师)
《中国科学报》 (2013-07-25 第7版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