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温才妃
一股公益创业之风,近年来吹向我国高校。它不同于商业创业专注于经济利益,而是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创造性地融合起来。
在近日举行的第三届“青年恒好”活动中期成果发布会现场上,公益创业的理念得到了大学生们的积极响应。山西大学予爱服务队致力于关怀孤寡老人,提出了“以公益为主,盈利为辅”的创业模式;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编爱编织吧出售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工艺品,他们所获得的利润将全部用于公益捐款。
据KAB全国推广办公室总干事张坤介绍,“青年恒好”活动由KAB(Know about business,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教育项目)与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搭建,旨在教授KAB课程的基础上,推动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课外实践活动,为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提供“练兵场”。
那么,透过此次活动,如今高校中的公益创业出现了什么新趋势?又遇到了怎样难解的问题呢?
公益创业的范围越来越宽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社区中的弱势群体格外需要社会关注和专业服务,我们希望通过引入社工,提供全新的公益活动方式,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台上,山西大学KAB创业俱乐部的主席刘华民激动地说。他和团队成员们曾多次深入敬老院和自闭症儿童机构开展调研、志愿者服务等活动。
据恒源祥公司党委副书记顾红蕾介绍,截至2013年6月底,主办方共收到来自兰州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近百所高校,近200份个人创业计划书,其中包括服务社区孤寡老人、关爱自闭症儿童、爱鸟护鸟、深入大山、义务支教等多种公益创业形式。
“无论从社会调研的深度、广度,公益创业模式的创新性、可操作性,相对于上届活动都取得了大幅提升。”顾红蕾说。
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所长李家华补充道,大学生公益创业关注的范围越来越宽泛。“过去多关注弱势群体、残疾人,现在还考虑到健全者,健全的生命在面对空气污染时也是弱势群体。”
感受到全社会对于公益创业的需要,让大学生了解一个品牌创业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是恒源祥连续三年支持“青年恒好”活动的重要原因。顾红蕾表示,用创业、商业的手段解决社会问题,构建一个服务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公益性开放平台,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公益创业的生态环境缺失
尽管公益创业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同并接受,但放眼国内,公益创业的氛围仍然相对薄弱。
以公益创业课程为例。李家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由于我国的社会公益整体处于初级阶段,尚有大量不规范之处,导致相应的公益课程、公益创业课程开发并不成熟。
“尤其是课程的本土化特别困难。”李家华解释,中西方总的价值判断虽然大致相同,但在行事习惯上有诸多不同之处,对西方课程实行“拿来主义”并不见得行得通。
同时,国内公益创业课程的本土化开发也相对缺乏。记者了解到,将国外公益创业的课程引入国内课堂只有短短三四年时间,最早还是由职业院校关注并引入的。高校中开设公益创业课程的微乎其微,发展较好的仅有湖南大学中国公益创业研究中心等少数几家。
事实上,对于公益创业的忽视,不只是发生在高校校园,社会对这一理念的认知也仅停留在少数学者、社会组织层面,不少官员、政府组织的理解中仍是将挣钱与公益二者对立起来。
李家华表示,公益创业要找到一个可持续的社会价值增长点。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对环境的保护,不能仅仅依靠他人捐款,因为这并不是可持续发展的;而必须寻找到一种商业模型,获得资金,转投到社会价值中去,从而实现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可持续增长。
“下一步需要重点关注的,一方面是公益创业课程的本土化,另一方面是课程能否与公益事业、与市场对接起来。”李家华说,“之前提出的是商业创业的生态环境,接下来,我们要考虑更高层面的环境——公益创业的生态环境。”
重视创新,让每一棵小草都有生长的机会
究竟要如何创建公益创业的生态环境呢?李家华指出,公益创业的生态环境需要技术支持和实践支持。
他表示,创业光有热情、精神是不够的,需要有一个科学的方法。所谓的技术支持就是要搞清公益创业生态发展的内涵是什么。“下一步要花大力气进行中国创业生态环境的研究,需要有国家层面的课题,鼓励更多学者、专家研究,然后根据生态环境的内涵和架构,给国家出台相应政策作扶持,给学校的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作支撑。”
同时,创业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支持生态环境的资金来源,不仅需要国家的投资,还需要社会组织、企业的参与和捐助。那么,企业在其中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顾红蕾表示,在整个活动中,企业一方面致力于满足大学生创业的需求,特别是在运营项目、品牌建设过程中,将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大学生;另一方面,提供创业的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后期的持续投入,包括创业项目在落地过程中匹配的资源”。譬如,将企业在当地的经销商,配备给大学生创业团队作创业导师。
“事实上,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公益创业应该得到更多的社会理解和支持。”李家华说,“人们固然愿意买一个高质量的产品,但能否买一个代表先进理念但却不很成熟的产品?能否搞一个大学创业产品的超市,展示后者?它虽然不满足大众,但却在小众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果能够形成这样一种包容的生态环境,自然可以吸引很多大学生参与其中。”
难就难在,如今人们被大量成熟企业包裹,却忽略了作为创新先锋的小企业—— 一旦有新产品、新技术在小企业诞生,处于垄断地位的国企、大企业迅速买断版权,使得新产品在市场上无法得到正常的检验。“改变这种环境,需要从国家、市场层面帮助建立良性的生态环境,让每一棵小草都有生长的机会。”李家华说。
《中国科学报》 (2013-07-25 第5版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