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握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5-16 6:46:29
选择字号:
一所军校的文化自觉
 
■本报通讯员 王握文
 
从哈军工到国防科大,这里培养的人才总能在国家和军队各领域担当重任;这里诞生的数千项科研成果,又总是成为打破国外封锁、令国人扬眉吐气的“国之锐器”。这所人才辈出、硕果累累的著名军事学府,蕴藏着怎样的办学秘诀呢?
 
“红烛精神”照亮人才成长之路
 
采访中,该校师生津津乐道的是: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及各大系统中,先后有19名正副总指挥、总设计师毕业于国防科大,成为航天领域一道亮丽的“人才森林”景象。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放眼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主战场,从优秀基层军官到高级将领,从科研骨干到专家、院士,该校培养的一批批高素质人才可谓灿若星辰。
 
为了培养强军兴国的高素质人才,该校一代代教员就像一支支燃烧的“红烛”,照亮着人才的成长成才之路。
 
周建平的导师、曾与钱学森同船赴美国留学的周明鸂教授,曾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客座研究员和一家飞机制造公司的高级工程师。新中国诞生前夕,他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国执教,在三尺讲台默默奉献了41年。生前,周明鸂用自己的积蓄设立了国防科大第一个研究生奖学金。情似桃李洒甘露,周明鸂培养出一大批像周建平这样能担当重任的优秀人才。
 
两次评为“全军优秀教师”的张金槐教授,把教书育人当做自己的毕生追求。一次,张金槐等老师开设了一门新课,学员成绩不理想。年过半百的他,回家把被子一卷住进学员队,与学员同吃同住,白天上课,晚上给学员“开小灶”耐心辅导,最终使学员成绩全部达到良好以上。
 
学生们走到哪里,就把对学生的帮助指导延伸到了哪里。在教师岗位上奋斗了46年的秦子增教授,就是这样一位始终尽着一个导师的责任的教员。一次,他的一名学生在科研攻关中遇到难题,情急之下向导师求援。秦子增得知情况后,二话没说就带领课题组参与故障分析,很快将难题解决,终于突破了这一技术瓶颈。
 
潜心教学,精心育人。在这种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红烛精神”的熏陶感染下,一批批学子师道传承,报效国家,献身使命,担当起强军兴国的历史责任。
 
创新文化激励创新事业
 
“中国要搞四个现代化,不能没有巨型机。”1978年,当邓小平同志将研制亿次巨型计算机的任务郑重交给国防科大时,该校慈云桂教授当即立下“军令状”,毅然领衔承担攻关任务。5年后,“银河-I”亿次巨型机研制成功,中国成为了继美国、日本之后能独立研制巨型机的国家。32年后,他们研制的“天河一号”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在第36届国际超级计算机排行榜上位居世界第一。
 
“国家和军队的需要,就是攻关的方向,就是豁出命来也要把核心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国防科大人这样回答。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曾是少数国家的“专利”。上世纪80年代,我国决定发展自主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然而,卫星快上天了,地面关键设备技术却历经10年攻关未能突破,成为制约自主卫星导航定位工程实施的一大技术瓶颈。
 
国防科大几名年轻博士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请缨承担攻关任务。面对人们疑惑的目光,一个平均年龄不到29岁的课题组历经10年攻关,终于突破了这一核心技术瓶颈,打破国外的封锁垄断,为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紧接着,课题组再次出击,研制成功小型化手持用户机,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战斗力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强军兴国成为师生共同价值追求
 
去年7月14日,国防科大校长杨学军在赴京开会期间,代表全校师生看望哈军工第二任院长刘居英。94岁高龄的刘居英老院长与杨学军校长交谈时回忆说,当年学院的一大批教员参加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进行爆炸试验时,是军工的教员抱着原子弹放到试验架上去的。为了国家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是哈军工人的优良传统。
 
今天,该校师生始终以哈军工传人为骄傲和自豪,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传承和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
 
2009年底,该校研制成功的某新型雷达工程样机进入飞行试验阶段。寒冷的冬季,没有完全封闭的机舱温度降到零度以下,寒冷、缺氧,加上剧烈颠簸,每次试验,科研人员都呕吐不止,但他们精心做好每一次试验,原定40个架次的飞行计划,仅用13个架次就圆满完成了全部试验任务,为国家节约大量经费。
 
该校政委王建伟说:“从哈军工优良传统,‘银河’精神,到‘厚德博学、强军兴国’校训,其价值取向既一脉相承,又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一切为了强军兴国,已成为师生的共同理想与价值追求。”
 
一切为了强军兴国,这是浸润在该校几代师生血脉中的文化传承,更是这所大学的文化自觉。
 
《中国科学报》 (2012-05-16 B4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