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宁华 钟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5-16 6:17:12
选择字号:
热烈庆祝苏州大学医学教育百年华诞






 
 
世纪东吴春华秋实硕果芬芳
 
百年医学人才辈出杏林飘香
 
东吴盛学 百年兴医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古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其主要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作为全国最早创建的现代高等学府之一,苏州大学曾创造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若干个第一:第一家以西式教育方式办学、第一家创办学报、第一家开设法学教育、现存高校中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等。110年来,苏州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具有相当规模,基础较为雄厚,办学效益显著,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先后向社会输送了包括30多名院士在内的各级各类人才30多万名,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了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中的著名学者和知名人士。
 
苏州大学医学教育可追溯到创立于1912年的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后建成南通医学院,1957年迁址苏州后更名为苏州医学院,隶属核工业部,2000年并入苏州大学,2008年组建医学部。生命科学教育可追溯到创办于1901年的东吴大学生物学系及其后来的江苏师范学院生物学系、苏州医学院生物技术系、苏州蚕桑专科学校。
 
医学部现有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和5个临床医学院。现有在校研究生2500多名,本科生4700多名,外国留学生350多名,现有专职教职工510人。
 
苏州大学医学部作为国内创办最早的医学院校之一,是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拥有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6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76个,专业学位硕士点6个。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包括省重点一级学科2个)。有博士生导师110名,硕士生导师313名。
 
现有教育部创新团队与工程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个,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重点实验室10个,市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3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4个,校级科研机构24个。
 
医学部现有本科专业13个,专业方向5个,其中有江苏省品牌专业1个,江苏省特色专业3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有省级实验室教学示范中心3个,附属医院15所(其中直属附属医院3所),教学实习点100多个;生物类校外实习基地18个。
 
医学部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长期的合作关系。
 
新世纪 新成就
 
2000年4月,苏州医学院并入苏州大学,开始了在综合性大学举办医学教育的积极探索。
 
2001年6月,江苏省首例非亲缘异体骨髓移植手术在苏大附一院取得成功。台湾26岁青年无偿捐赠的骨髓,经过十多个小时的生命接力,成功输入在附一院血液科治疗的白血病患者陈霞的体内。香港、台湾、大陆三地电视台对此次骨髓移植进行了全程跟踪直播。
 
2002年1月,放射医学、内科学(血液病)入选国家重点学科,骨科于2007年获评国家重点学科。
 
2004年,苏大附一院唐天驷、杨惠林等主持研究的科研成果“脊柱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4年,阮长耿院士指导的戴克胜博士的博士论文《血栓性疾病及抗栓基因工程抗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004年3月,苏大附儿院完成的“肺炎链球菌抗生素耐药遗传学研究”课题,因属国际上首次重大发现而成功登录于美国国立生物信息中心基因库。
 
2006年2月,苏大临床医学被评为首批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放射医学被评为首批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2007年7月,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在苏大附一院挂牌。
 
2007年11月,由苏大附一院主办的苏州国际临床论坛会聚了300多位国内外医学专家,他们就临床医学的最新进展举行交流与学习。此次论坛是苏州市首次举行的临床国际论坛,也是苏州医学界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论坛。
 
2008年,苏州大学组建医学部,打通基础和临床两大环节,实现了医学教育的前后融通。
 
2009年9月,苏州大学“人脑胶质瘤研究团队”赵耀东博士获得“世界神经外科青年医师奖”。这是继苏大朱剑虹、李晓楠两位博士获奖后的第三次获奖。该团队三位博士成为获得该奖项的仅有的三位华人青年医师。
 
2009年11月,苏州大学“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成立,时任省委书记的梁保华出席揭牌仪式。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引进12名在心脑血管疾病和血液恶性肿瘤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特聘教授,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科研创新团队。
 
2010年,医学部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项,总经费2536万元,项目数和经费数均比2009年翻一番。
 
2010年6月,苏大附儿院获评“三甲”医院。
 
2011年,医学部纵向科研经费总量继续实现快速增长: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63项,立项纵向科研经费5860万元,较2010年增长62%。
 
2011年,苏大成立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将学科优势转化为技术、临床优势,推动苏州市乃至江苏省医学产业和医疗事业的发展;实施“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组建“卓越医师教改班”,打破现有课程体系框架,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临床能力、综合能力较强的医学精英人才。
 
2011年,苏大附一院骨科、血液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临床护理专业和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跻身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行列。附二院获评“三甲”医院,至此,苏州大学三所直属附属医院全部进入“三甲”行列。
 
2011年,苏医82届校友詹启敏荣晋中国工程院院士;阮长耿院士荣获“法兰西国家功绩军官勋章”,该勋章由戴高乐将军设立,主要颁发给在各领域中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士,1994年阮长耿曾经获得法国总统密特朗授予的“法国功勋骑士勋章”。阮长耿成为连获两枚法兰西国家功绩勋章的为数不多的华人科学家之一。
 
2012年,苏大“人才强校”战略在医学学科初显成效,医学部王晗教授主持“973”项目,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吴庆宇团队的科研论文荣登Nature。
 
2012年5月18日,苏州大学医学院迎来百年华诞,并举行庆祝盛典。
 
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
 
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江苏省干细胞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实验室
 
2010年在江苏省干细胞研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批准成立。该实验室融合医学、生命科学、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等诸多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和产学研合作的鲜明特色。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治疗性干细胞、肿瘤干细胞、干细胞与生物医用材料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实验室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倍奋、阮长耿领衔的学术委员会指导,由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有杰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张学光教授任首席科学家,聚集了一批国内知名、有国际竞争力的学术带头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多学科合作、以中青年为主体的高素质学术团队。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多项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项,出版专著7部,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干细胞研究重点实验室
 
2003年由江苏省科技厅批准成立,实验室实行学术委员会领导下的首席专家负责制,学术委员会由沈倍奋教授为首的、海内外在该领域知名的专家15人组成,张学光教授担任首席专家,开展MSC的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编程ips及其向免疫细胞分化发育等主要科学问题的研究,以针对MSC特有的表面标志及功能性抗体的研制、肿瘤干细胞、移植免疫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等具有应用前景的课题为近期目标,展开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重点实验建设、人才培养和项目研发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实验室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构建了实验基地和大型先进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制订以共享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培育专业化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构建和完善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设立专项基金在职培养和出国进修学术交流吸引人才;以研究生培养、博士后流动站培养人才;以优良的实验条件锻炼人才,逐步形成了一个以中青年为主题、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
 
(见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介绍)
 
江苏省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
 
2010年11月由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是病原生物与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从微生物学到免疫学,从分子生物学到生物技术,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的多学科角度研究。通过“以PI带动方向,以方向实现融合”的原则,已实现微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生物技术、临床相关学科及生物医用材料和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多学科交叉,也为实验室科技创新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目前,实验室研究空间约3000平方米,具备动物室、BSL-2L实验室、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细胞培养室等,具备该领域研究的国际先进的研究设备,包括流式细胞仪分选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激光扫描细胞仪等,是目前国内外“感染与免疫”实验装备较好的实验室之一。同时,本实验室也是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免疫学研究的联合体组成单位之一,有很好的合作和资源共享能力。
 
江苏省放射医学与防护重点实验室
 
前身为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核医学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于2000年9月由江苏省政府批准转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004年7月由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江苏省放射医学与防护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的三个主要的研究方向为辐射损伤医学基础研究、环境放射性监测与危害评价、肿瘤放射生物分子机理和应用研究。实验室由潘自强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童建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拥有一支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学术研究队伍。实验室现有液相色谱质谱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多重基因表达遗传分析系统、流式细胞仪、激光图像扫描系统、30万居里辐照装置等大型仪器设备30多台件,仪器设备总价约3000万元。实验室设有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实验条件,并设有开放课题基金,实行开放、流动、联合和竞争的运行机制,全方位对外开放。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骨科
 
苏大附一院骨科组建于1956年,在奠基人董天华教授、唐天驷教授以及现任学科带头人杨惠林教授的带领下,在国内率先开展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椎体后凸成形术,靶血管栓塞后手术治疗难治性骶骨肿瘤等,尤其是“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研究获得了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学科1994年被列为江苏省首批临床重点专科,2006年成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和江苏省骨外科唯一的临床医学中心,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10年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及江苏省脊柱损伤诊疗中心,成为江苏省医学界三个国家级双重点学科之一。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7名,硕士生导师14名,主任医师13名,副主任医师16名,90%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多年来,该学科始终坚持科研与临床相结合,以脊柱、关节和骨组织工程三大方向,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取得了较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共获得科技奖励50余项,近5年发表论文420篇,其中SCI收录105篇,中华级期刊论文74篇,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3项,主编(译)参编专著23部。
 
血液内科
 
苏大附一院血液科由我国血液学领域的先驱和奠基人之一陈悦书教授创建于上世纪60年代早期,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硕、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卫生部指定的血液专科医师进修基地,以及首批江苏省卫生厅和核工业总公司的重点临床科室。2001年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江苏省“135工程”重点学科和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2011年学科入选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及江苏省临床医学中心(血液病学)。
 
血液病学科由临床血液科、血液病研究室、血栓与止血研究室和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组成。中国工程院院士阮长耿教授任所长,全所18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15人。学科坚持血栓、止血和血管生物学研究、恶性血液病研究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三个方向,近5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28篇,被SCI收录114篇,主编专著10部。承担国家、省部级课题63项,厅市级课题34项,国际合作课题4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国家奖项1项、教育部奖项2项以及市级奖项26项。
 
心脏大血管外科
 
苏大附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首批临床重点专科,2007年被评为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2011年再次被评为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2011年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在积极实践转化医学理念,临床诊疗与基础研究紧密结合的建设思路指导下,科室开展了多项特色技术,推动了学科建设快速发展。一是成功将干细胞移植的基础研究转化为重症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技术,在缺血性心肌病、重症瓣膜病及终末期心脏疾病治疗领域取得良好效果,相关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及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等多项奖励。该项研究已被获准参加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及国家“863”项目,临床应用前景广阔。其次,应用hybrid(杂合)技术治疗大血管疾病,显著提高主动脉夹层等危重症治疗效果并简化治疗过程。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等奖项13项。
 
临床护理学科
 
苏大附一院临床护理学科1983年率先在全省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责任制护理;2009年12月成为卫生部全国6所基础护理试点医院之一;2010年3月成为全国首批72家优质护理服务重点联系医院之一;2011年跻身国家重点专科建设行列。
 
护理部通过补充和优化人力资源、实行弹性排班、简化护理文书,改进护理用具,加强人员培训,实施绩效考核,突出专科优势等举措,逐步形成了部省领导认可、同行首肯、社会接受、病人满意的优质护理工作模式。近几年在糖尿病护理、伤口造口护理、静脉治疗护理、肿瘤护理、危重症护理、急诊急救护理等方面均走在江苏省前列。医院目前是江苏省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危重症专科护士实习基地、血液净化培训基地、江苏省国际造口治疗师培训项目临床教学医院等,为江苏省培养了大批专科护士,带动了区域内护理专业发展。
 
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经卫生部批准于2007年3月在苏大附一院成立,2010年10月通过验收,2011年成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重点实验室),由阮长耿院士担任重点实验室与学术委员会主任。实验室坚持以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为核心研究方向,瞄准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等血栓性疾病以及出血性疾病,立足于独具特色的单抗研发与应用技术,坚持科研与临床相结合,在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逐步获得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赞誉与认可。
 
实验室自成立以来,承担国家、国际合作项目40余项,主编学术著作5部,在BLOOD等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著101篇,国内中华级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著209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公开专利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5项、市级科技进步奖7项。
 
文明先锋 校园楷模
 
助学红娘张寿华
 
张寿华是苏大医学部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退休教师,自他1996年发起“一帮一”助学工作以来,4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贫困大学生得到了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资助金额达450余万元,他的助学义举感动了许多人,师生们亲切地称呼他为“助学红娘”。2004年、2005年,张寿华老师被教育部与江苏省关工委授予“先进个人”;2006年,被农工民主党中央授予“突出贡献奖”。
 
资助学子不留名的沈慧廉
 
沈慧廉是苏大医学部的一名退休教师。从2006年开始,金长福、沈慧廉夫妇连续5年资助寒门学子周蓦,直到她完成学业。老夫妇家境并不富裕,身患癌症的金长福每年都需要一笔为数不少的治疗费用,即便如此,他们仍坚持长期资助周蓦。2011年,苏州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三套栏目《向幸福出发》相继报道了老夫妇爱心助学的感人事迹。
 
苏州最美白衣天使丁欣
 
丁欣是苏大附儿院的一名新生儿科医生。2011年8月17日下午,丁欣坐在救护车上转运病人时路遇一名行人被撞成重伤,躺在血泊中。丁欣立即跳下车开始抢救。由于救护车所配备的都是新生儿的急救器械,没有成人外伤的急救工具及设备。情急之下,丁欣不顾患者口中不时涌出的鲜血,跪地口对口为其进行人工呼吸,为伤者的生存赢得了宝贵时间。丁欣也因此被称为“苏州最美白衣天使”。
 
勇救落水者的徐大鹏
 
徐大鹏是苏大附儿院骨科实习医生。2011年8月3日晚,徐大鹏在骑车回宿舍的路上听到远处河边传来呼救声,他迅速骑车赶至才发现是有人落水,便毫不犹豫纵身跃入河中,奋力将落水者拖到岸边与岸边的群众一同施救,当落水者逐渐恢复知觉后,徐大鹏便默默离开了,并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后经打听才知道救人者是苏大附儿院骨科实习医生。
 
大学生最喜爱的教师王国卿
 
王国卿是苏大医学部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老师,他执著医学教育,心系学生,勤于探索教改项目,授课内容丰富精彩,成果丰富,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校内外同行、专家的赞扬。王国卿积极为学院师生服务,赢得广大师生的好评,他被评为江苏高校“大学生最喜爱的教师”。
 
大学生学习之星丁庆伟
 
丁庆伟是苏大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07级学生,他学习勤奋,成绩优异,多次获评“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并连续获得两年“国家奖学金”。丁庆伟非常重视自身科研能力的培养,2009年成为国家创新课题项目主持人,2010年获得一个苏州大学重点课外科研课题。2011年被评为江苏高校“大学生学习之星”。
 
江苏省首批“医师终身荣誉奖”获得者
 
2011年,江苏省医师协会首次对45名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的老一辈优秀医师颁发了“江苏省医师终身荣誉奖”,这批老专家年龄都在85岁以上、从医60年,为江苏省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苏州大学有13位医学专家获此殊荣。
 
神经外科专家鲍耀东
 
1920 年出生于日本,1945 年回到祖国。1959年到苏大附一院大外科创建神经外科。他在脑血管痉挛和脑移植的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6年9月,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给鲍耀东等教授颁发了荣誉证书,表彰他为我国神经外科作出的杰出贡献。
 
耳鼻喉科专家曹锡冲
 
1913年出生,是苏大附一院耳鼻喉科创建人。1958年他开始筹建耳鼻咽喉科并担任首任科主任,开展了各种难度大的手术,成为苏南地区抢救呼吸道异物及诊治疑难病的能手,医疗技术水平处全省领先水平。
 
泌尿外科专家陈赐龄
 
1924年出生,在苏大附一院从事泌尿外科工作数十年,在诊治前列腺疾病和男科学等疾病有独到之处。1976年他操刀的人体肾移植手术取得成功,获得了卫生部和核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省、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他曾带领课题组成员进行体外震波碎石术治疗膀胱癌肿瘤细胞,获得核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普外科专家陈易人
 
1925年出生,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迄今已有六十余春秋,是苏大附一院普外科主要奠基人之一。198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被苏州市政府命名为“苏州名医”。
 
检验科专家陈忠
 
1922年出生,曾任苏大附一院检验科主任,擅长内科疾病诊治,尤以血液细胞学、寄生虫学、血型及血库临床检验见长,几十年如一日,为推动我国检验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是我国检验医学的开拓者之一。
 
中医科专家郭振兰
 
1923年出生,1955年进苏大附一院门诊部针灸科工作,兼任苏州市护士学校和苏州医学院针灸学授课教师,参编了《针灸学》教材一书,运用多年的临床经验对中风后遗症采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三者并进的处方,使许多瘫痪患者渐渐恢复了健康。
 
中医科专家石志岐
 
1922年出生,1959年到苏大附一院中医科任中医师,擅长中医妇科,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她将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后学者,授课时理论联系实际、案例具体实用,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心内科专家熊重廉
 
1923年出生,1959年在苏大附一院创建了心导管室,在苏南地区率先开展心导管临床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导致的狭窄和心绞痛,将冠心病的诊疗提高到一个新台阶。曾先后多次获核工业部和江苏省科研成果进步奖。
 
消化科专家杨鸿声
 
1920年出生,苏大附一院消化内科创始人之一。1958年率先在苏州市开展内窥镜临床检查。他成功研制口服“缓解口服锑片”,首创“正肾苧麻合剂”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提出“五草汤”治法治疗食管癌之食管梗阻症状,迄今尚在临床应用。
 
肺科专家周康德
 
1923年出生,1948年到苏大附一院工作。他致力于结核病防治工作,积极参与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江苏省技术中心组工作和结核病群防群治工作,为控制结核病的流行作出了贡献。
 
中医科专家周自强
 
1916年出生,曾在苏大附一院中医科任副主任医师。他应用抗敏疗法临床治愈过敏性肾炎,应用化痰清热疗法使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缓解并恢复工作,运用滋阴疗法治疗肺阴虚、肝阴虚、心阴虚、肾阴虚的病员,获得满意疗效者不计其数。
 
心内科专家朱道程
 
1922年出生,苏大附一院心内科专家。他在江苏省率先应用直流电电击治疗快速心率失常;研制提纯中草药——福寿草的强心有效成分,疗效显著;他从鱼油中提炼出具有调脂、抗凝、提高免疫力等多种疗效的多烯康,疗效显著并投入批量生产。
 
儿科专家彭大恩
 
1917年出生,曾任苏大附儿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由她主持的“HOAP方案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获苏州市和核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几十年来,经她治疗得到缓解的白血病患儿不计其数,被誉为我国小儿血液病的奠基人之一。
 
江苏省首批 “终身医学成就奖”“突出医学成就奖” 获得者
 
江苏省“终身医学成就奖”授予会龄30年以上、从医45年以上、曾任中华医学会分会常委以上或本会分会主任委员职务,在本学科作出过开拓性贡献,德高望重,为学会作出突出成绩与贡献的资深会员;“突出医学成就奖”授予会龄10年以上、从医20年以上、高级职称、德技双馨,担任过本会分会副主任委员以上职务,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为学会作出显著成绩的会员。每一奖项当选名额不超过10名。
 
2010年,首批“终身医学成就奖”、“突出医学成就奖”20名获奖专家从江苏省医学会56个专科分会6万多名会员中脱颖而出,苏大附一院阮长耿院士,蒋文平、唐天驷教授荣获江苏省首届“终身医学成就奖”;杨惠林教授获首届“突出医学成就奖”。
 
阮长耿 男,1939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血液病专业分会主任委员,现任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所长、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血液学研究,建立我国第一个血栓与止血研究室,研制成抗人血小板系列单克隆抗体;在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有卓越贡献。其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美国专利1项,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3项。发表科研论文500余篇,有80多篇在国外期刊上发表,其中部分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主编《血栓与止血》、《血液学》等专著5部。
 
蒋文平 男,1932年生,中共党员,苏州大学附一院主任医师、教授。致力于心电生理的研究,研制成心脏刺激仪;创用了经食管心脏刺激,开展了有创性电生理技术;最早开展对病窦综合征和室上性心律失常的电刺激治疗;植入了首例复律除颤器(ICD),开展了冠状球囊扩张术;开创了我国膜片扫描对比研究。其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三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及省部级科技奖二等奖等多项奖项。出版《心律失常》、《心血管病治疗学》及《高血压病》等多部专著。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
 
唐天驷 男,1932年生,苏州大学附一院骨外科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是我国著名骨科专家。率先将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引入国内,并改良设计出新型短节段椎弓内固定系统,被誉为“我国脊柱外科的一大里程碑”;率先开展脊椎介入针吸活检和颈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省部级以上奖项11项。至今已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译)参编专著17部,获得专利12项。江苏省“医学杰出贡献奖”获得者,2008年已年逾70岁的他还奔赴四川地震灾区现场救治伤员,受到民盟中央“全国抗震救灾先进”的嘉奖。
 
杨惠林 男,1960年生,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苏州大学附一院大外科主任、骨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攻脊柱外科,在脊柱病变的诊治上有较高的造诣。在国内率先开展椎体后凸成形术,用于治疗疼痛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课题1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卫生行业专项基金1项、省创新学者攀登计划1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共19项科技进步奖项。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主编(译)专著4本,获发明专利12项。被卫生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
 
德术双馨 大医“四陈”
 
在苏州现代医学发展的近130年历史中,有四位大家可以说是对苏州临床医学格局的架构起到了奠基人的作用,巧合的是,这四位医界翘楚都姓陈,都是苏州医学院的老专家。半个多世纪以来,苏医“四陈”的精湛医术和大爱精神已成为苏州杏坛的宝贵精神财富。
 
陈王善继:技高者贤,德善者王
 
陈王善继(1911~2008),我国著名放射医学专家、一级教授、原苏州医学院院长、苏医附一院(今苏大附一院)院长。
 
193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同德医学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并于同年8月到苏州博习医院工作。抗战胜利后,经苏州博习医院资助,于1947年1月赴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放射诊断班学习,一年半的苦学使他在学术上取得了显著进步。
 
新中国解放前夕,他应苏州博习医院之聘回国任内科和放射科主任,并于1949年1月起任苏州博习医院院长。他用自己留学期间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资金购买了一台X光机和大量的X光教学片以及英文版医学书籍等带回苏州,全部无偿赠送给了医院。他为医院的发展呕心沥血,尤其是在博习医院改为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苏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之后,他更是带领全体同仁奋发图强,相继创建了各个三级临床医疗专业和专业学科,医院各项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陈王善继的仁厚体现在他对患者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品格上。解放初期,苏州一所私营石英厂的一些工人经他确诊为矽肺。但厂方极不负责,继续迫使工人在恶劣的环境下生产。陈王善继获悉后十分重视这一严重问题,向卫生局、卫生防疫站汇报后,组成调查组和矽肺诊断中心,对苏州市接触二氧化矽的厂矿进行深入调查,对工人进行体检并拍摄胸片,并支持直接向国务院反映情况,矽肺工人因此得到了国家特殊津贴和照顾,并逐步改善了有关厂矿的生产方法和环境。陈王善继大爱无疆的精神正是他能成为一代大医的根源所在。
 
陈悦书:智者悦书,仁者爱人
 
陈悦书(1918~1998),中华医学会资深会员,我国著名血液学专家,我国血液病学奠基人之一,原苏医附一院内科主任。
 
1935年,陈悦书以全班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附中后考入国立上海医学院(今复旦大学医学院)。当时学校实施英语教学,陈悦书英文水平达全班之首,为他今后阅读和翻译国外医学文献资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2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后受聘于上海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上海华山医院),开始了治病救人的生涯。
 
建国初期,血液学专业在我国尚属空白,他选择血液学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走上了攻克血癌的漫漫征途。1949年,陈悦书在国内首先报道了一例婴儿期巨幼细胞性贫血,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1953年,年仅35岁的陈悦书独自编著的我国第一部血液学专著《临床血液学》,成为我国年轻血液学工作者的启蒙教材。1956年,他在上海中山医院创立了血液学研究室,逐渐成长为我国临床血液学的先驱和奠基者之一。
 
1958年,陈悦书被调往苏州医学院。在他的带领下,医院的血液病临床和研究工作在许多方面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他通过对白血病细胞的细胞形态生物化学染色、超微结构、免疫标记和病理学组织化学染色方面的研究和观察,率先对国内尚未分类诊断的白血病病例作了报告,提高了对白血病的诊断水平,其科研成果《白血病的诊断》获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奖。
 
在白血病的临床治疗工作中,陈悦书也同样出色。1977年,他和同事们首先设计应用中西医结合的HOAP方案治疗急非淋白血病,取得82%的完全缓解率,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全国各地患者纷纷慕名前来求医。他一生严格治学,诲人不倦,培养了许多术业有专攻的人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阮长耿就是他最杰出的学生之一。
 
陈明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陈明斋(1911~1997),中华医学会资深会员,全国著名普外科专家,原苏医附一院外科主任。
 
1934年考入北平协和医学院。1939年,28岁的陈明斋以优异成绩毕业并同时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被协和医院聘任为住院医生。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协和医院被日寇侵占并解散,陈明斋告别同仁南下,受聘于苏州博习医院任外科医生。为了尽快掌握当时最先进的医疗技术,他于1948年赴美深造,分别在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纽约市立医院等各大医院学习,潜心研究普通外科,此后还受聘于威明顿市立医院任外科医生,事业蒸蒸日上。新中国成立后他归心似箭,购置了新式膀胱镜、手术器械和图书资料等,不顾美国移民局的百般阻挠,毅然于1950年8月绕道香港回国,任苏州第一人民医院外科主任。
 
他急病人所急,想患者所想,为了方便病人夜间手术和急诊,他携家搬到医院宿舍,以便随叫随到。他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在困难时期,与陈王善继院长一起,让爱人退职回家,以减轻医院的负担。他高度关注苏州医学事业的发展,先后将个人珍藏的几千册中英文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期刊、书籍赠送给苏州市区医院和苏医附二院图书馆。他以81岁高龄主持《外科学简史》的编纂工作,该书共有96万字,其中三分之一章节,约40万字出自他的手笔,手稿重达几十公斤。1995年,他以84岁高龄实现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表现了一个医学大家对国家、对人民、对医学事业的赤胆忠心。1997年9月1日,身体不适但仍坚持到12点半看完最后一个病人的陈明斋倒在了诊室门口……在晚期弥漫性肝癌夺取了他生命的前夕,他将自己的遗体捐给了医院,并将大部分积蓄捐给了希望工程,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陈务民:务实求真,一心为民
 
陈务民(1913~1996),国内著名儿科专家、全国先进生产者、原苏医附儿院创建人、院长。
 
1933年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38年毕业,同年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医院担任助教和住院医师。抗日战争期间,他回到苏州,受聘担任苏州市博习医院儿科主任。1949年全国解放,他受协和医院聘请,担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员。1956年,陈务民担任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兼儿科主任。1958年创建苏州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并任院长。1981年创立江苏省第一个呼吸道病毒研究室。
 
陈务民在儿科学界有着较高的声望,对小儿营养学和呼吸病学方面的研究颇有造诣。他坚持学习中医理论,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和出血性小肠炎等小儿常见病进行了深入研究,用深厚的学术造诣、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医德,挽救了数以千计病危儿童的生命。
 
1958年,他带领医疗队在苏南地区儿童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首创应用锑剂治疗儿童血吸虫病危重病人,2000多例病症中无一人死亡,填补了当时国内空白,被评为江苏省优秀血防工作者。他首创利用喘息穴奴佛卡因抢救一名呼吸心跳停止2分钟的严重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肺炎的婴儿获得成功,成为当时儿科界的佳话。
 
陈务民以淡泊名利、兢兢业业的人格力量培养了大批优秀儿科医务人员,多次获评全国、省、部及苏州市的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
 
本版撰稿:孙宁华 钟静
 
《中国科学报》 (2012-05-16 B2 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