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雯雯 通讯员杨雪飞)通过对名贵野生菌松茸物候和产量的长期监测,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许建初团队发现,近10年来松茸的出菇日呈现推后趋势。该研究为探讨菌类如何响应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研究范例,相关成果近日在国际期刊《真菌多样性》在线发表。
据悉,松茸是名贵的野生食用菌,为重要的林副出口产品,在云南省年均出口创汇达4000多万美元。松茸的年产量波动较大,价格也随产量波动而出现大幅涨跌。松茸产量的波动是森林、土壤、气候、菌落和采集方式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气候变化是一个关键因素。
许建初团队自2002年以来,开展松茸的生态学及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管理研究。他们与社区合作在云南保山市开展了一公顷固定样地松茸物候和产量的长期监测。通过整理分析2000~2010年的监测数据,许建初等发现,近10年来松茸的出菇日呈现推后趋势。同时,通过耦合当地的气象数据,发现出菇日的推后与5~6月份的温度升高和降雨减少的趋势密切相关,而8月份的高温和丰富的降雨则对应较高的产量。
《中国科学报》 (2012-05-16 A4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