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锋 朱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2-18
选择字号:
基因研究绘就大熊猫种群变化史
 
本报北京12月17日讯(记者潘锋 通讯员朱江)中科院动物所魏辅文研究组携手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多家单位,运用高通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大熊猫种群历史和种群适应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相关成果今天在线发表于《自然—遗传学》杂志,并将成为该刊明年第1期的封面文章。
 
大熊猫历史上曾广布于中国东南部,甚至东南亚部分地区,但目前只分布于秦岭、岷山、邛崃、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六个山系中,种群数量约2000只。虽然最早的大熊猫(始熊猫)可追溯到七八百万年前的晚中新世,但在进化的历史长河中,大熊猫的种群波动、种群分化、历史成因及其对环境的适应鲜为人知。
 
借助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人员从来自6个山系的野生大熊猫种群中,获得了约1300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分析结果显示,现生大熊猫可分为三个遗传种群(秦岭、岷山和邛崃·相岭·凉山种群),每个种群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结合已发表的大熊猫“晶晶”的基因组信息,研究人员重建了从始熊猫起源到大熊猫现生种的种群动态、种群分化历史及现生种群形成的历史原因。
 
研究表明,在进化的历史长河中,大熊猫种群表现为两次显著的扩张和收缩,现存的三个遗传种群则由两次种群分化而形成。结合古地质资料,研究者认为,大熊猫种群的两次扩张和两次收缩与古气候动荡密切相关,表现为由冰期气候寒冷而导致的种群缩小甚至到瓶颈,而间冰期气候回暖为大熊猫种群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近三千年以来的人类活动则是导致大熊猫近期种群变化的主要因素。
 
《中国科学报》 (2012-12-18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欲在脆弱冰川周围建屏障 科学家揭开天体高能电子产生之谜
研究阐述钙钛矿量子点最新进展 7月福利!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