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你好衡阳网
■本报记者 张思玮
资金支持、政策开路、技术平台搭建……“十一五”期间,国家对中药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被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誉为“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数据显示,我国现有中药企业约有2100多家,在线职工有50多万人,仅去年一年,整个中药产业的销售收入已经高达3200亿元。“这比‘十一五’期间差不多翻了两番。”
此外,国家还相继把一些中成药、中药饮片列入到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也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在《中药产业“十二五”规划》即将出台的前夕,中药产业发展将呈现出何种态势?一时间,成为了业内人士最感兴趣的热点话题之一。房书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将在继承“十一五”成果的基础上,朝着更深层次跃进发展。
但同时,他也坦露出心中的期待:一定要按照中药自身的规律来管理中药,不能完全用西医、西药的办法来管理中药。
企业加速洗牌
“别看企业数量多了,人数增加了,但真正做得比较大的企业依然很少,像天士力集团、同仁堂等。我们将来的发展目标,就是要经过企业之间的重组兼并,能使这些大型的中药企业占到整个国家中医药产业总产值的50%左右。”房书亭认为,整合将成为行业内的热点词汇。
事实上,中药行业新一轮“圈地运动”早在几年前就已上演。只是进展速度并不如预料所想的那么快。
但近两年,中药原材料的大幅上涨、药品生产的同质化日趋严重,比如全国同样生产六味地黄丸的企业不少于800家。在有些地方,药品招标价格几乎低于成本,部分中药企业无奈地选择了退出基本药物招标过程中。
特别是自2011年3月1日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规定,凡新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生产企业新建(改、扩建)车间均应符合新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
“这无形中给企业设置了更高的标准。”房书亭预计,“十二五”期间,中药企业将会形成为数不多几家鼎立的局面。
更加期待新药
一直以来,中药新药的研发一直是新药研发中最活跃的领域,但房书亭透露,在企业中,真正进行药物创新的资金还不到整个销售总额的1%。“相当一批的药物是低水平重复,把药物改改剂型、换换包装就可以了,其实,这不利于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和创新。”房书亭言语中有些担忧。
截至目前,我国尚无一种中药以处方药身份进入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主流医药市场。
谈到未来中药创新的主要途径时,房书亭认为,走中药复方创制新药将是个不错的选择,中药非常可能在心血管药物、抗肿瘤药物等领域,发挥其多靶点的作用。同时,他还指出,研究中药的毒性问题、安全性问题仍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讨论的热点问题。
“预计到2015年,中药产业产值将突破一万亿元。”房书亭说。
中药材流通领域正值变革
长期以来,中药材作为农产品进行种植和流通,流通标准极为低级、随意,这给制假售假行为提供了存在的可能。
尤其是流通标准的缺乏,一些不法商贩把手中的药材经过再加工,熏染上色、加进别的东西或找一些近似物以求替换真正的药材。
对此,房书亭表示:“这的确是影响我国中药产业健康的一颗毒瘤,亟待从国家层面对中药材流通进行疏堵。”业内人士也纷纷提出发挥电子商务的作用,建立现代化的仓储物流体系满足中药材流通市场的需求。
针对于中药材的质量问题,房书亭认为,应该在现有的基源、产地、等级等药材分级的基础上,增加现代科学内涵,为中药优质优价、注册标准治理政策的完善提供技术支撑。
“最终实现按质量优劣进行分级、定价,但目前最大的困难在于量化后怎样进行价值判定。”房书亭说。
不过,即便是解决了质量分级治理问题,如何从流通治理的角度入手,实现中药材来源的可追溯性依然是“十二五”期间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这些因素都将成为制约中药材期货、中药板块的晴雨表。
《中国科学报》 (2012-01-03 B4 健康)